29歲的小依在過往幾段感情中,交往後才發現自己的交往對象是有女友的人,成為別人關係中的小三。41歲的阿宏在婚姻關係中,出軌了兩次,第一次妻子原諒了他,第二次再發生時,妻子要他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決定與他離婚。不管是被動還是主動,一段感情中的第三者,究竟是不被愛的那個人?還是後來闖入原本是兩人關係中的那個人?

每個人生命經驗中,最早的兩人關係是母嬰關係,但在出生前父母(雙親)的兩人關係則是更早就存在的。孩子的出生讓雙親的兩人關係中加上一人(如果是雙胞胎或多胞胎,那就不只加一了),變成了三人(或以上的)關係。我們很常聽到女兒/兒子是父親/母親上輩子的情人,這句話講的是雙親沒有因為孩子的加入而造成原本親密關係的失衡,畢竟上輩子的情人,終究是上輩子,這輩子的情人才是能夠擁有親密關係的對象。

佛洛依德(Freud)利用希臘神話伊底帕斯的故事,提出伊底帕斯情結(Oedipus complex)來描述孩子想要取代同性家長,佔有異性家長的慾望,而這種慾望產生的衝突與焦慮(害怕被同性家長報復),正是導致嬰孩時期焦慮的主要原因。提出客體關係(Object RelationsTheory)的克萊恩(Klein),則將伊底帕斯情結與憂鬱心理位置(Depressive position)結合,她指出嬰兒在這個心理位置時,逐漸將母親視為完整的、獨立的個體,並與之建立關係;明白自己與母親是分開的兩個個體,同時也學習接納自己會被短暫排除在父母的兩人關係之外。並且還要跨越父母親的親密關係下,可能會有手足誕生的恐懼(恐懼三角關係中沒有自己的位置)。

透過上述的精神分析理論,來看感情關係中的第三者角色,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地介入他人的感情中,我們都可以從這個人如何看待原生家庭父母的關係來窺知一二。有時候第三者之所以成為第三者.不是因為非愛這個人不可,而是為了「撕裂」兩人關係來證明有自己的位置。因此,若是自己或者身邊的人深陷三角關係中無法自拔時,不妨問問自己或他/她的早期經驗,如何看待父母間的關係,以及如何看待自己與父母間的關係。

作者:許芳綺 臨床心理師/桃園長庚兒童心智科

(本專欄由新頭殼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共同合作)

許芳綺臨床心理師   圖:許芳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