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暗總會過去,日頭一出好天氣」,陳柏惟罷免結果出爐,創下罷免案投票率新高,地方派系高度動員之下,外地選民返鄉投票熱情不足,同意罷免票不但高於不同意票,更超過法定原選舉區選舉人總數四分之一,罷免案宣告成立,陳柏惟確定從國會下架。這象徵著台中市第二選區選民再次回到地方派系的宰制,接下來的補選,將再讓中二選區陷入社會動員的選舉競爭之中,一場荒唐無比的政治報復,表面上是「刪Q」任務成功,實質上也難以抗衡傳統地方派系對組織動員的能力,台灣的民主素質再次收到考驗,未來只要政治報復,不談理念與問政,「濫罷」將會持續侵害台灣的民主發展!

國民黨低俗的民主觀:開啟不義的「濫罷」!

對於這樣的結果,憂多於喜,當然罷免結果是民意的彰顯,但台中市第二選區選擇重回地方派系,不願留住認真問政的國會議員,地方派系操作「外地」的認同意識,這是「排外」的罷免結果;讓人擔憂的是,這樣的結果將可能帶動「政治報復」的罷免亂象,但是台灣社會是否有從中得到反省?實在讓人悲觀以對,尤其是國民黨勢必見獵心喜,惡質的抹黑手段,無所不用其極為了讓地方暗黑勢力起死回生,把人民參政權的罷免投票當成黨主席的政治祭品、政黨地方動員的練兵場域,地方因而再次撕裂,如今這樣的社會成本誰來承擔?還要繼續遍地開花「濫罷」嗎?
回顧這場不義的罷免案,從連署成案一開始,就讓人搖頭不以為然,出示的罷免理由荒謬至極,據悉提出推動罷免的一方是由專業政治公關業者承攬,「罷免權」理應是民眾自發的政治權利,以作為正常選舉的救濟之用,但因為政黨的政治利益考量,加上地方派系難耐四年改選的政治周期,竟利用「民主漏洞」作為自己一心奪回政治利益,大費周章進行政治動員的目的,就是要讓復辟以利政治資源一手掌握,更為諷刺的是,國民黨傾全黨之力,加碼鋪天蓋地選渲染那些似是而非、後設的爛理由,從頭到尾荒腔走板,顯然在國民黨眼中,罷免權是如此低俗不堪。

陳柏惟的下架:青年從政難敵地方暗黑反噬!

論陳柏惟短短不到兩年擔任立委的表現,無論是問政態度、提案論述、爭取建設及地方服務,在完全沒有任何資源之下,又是小黨立委,各種表現都可以媲美資深的專業立委,更不說跟前任立委相比,這簡直是天壤之別;陳柏惟受到公民團體的肯定,留在國會自然是民主的必然,只是,政治現實他被政治報復下架成功,那些才是真正外來的罷免人士結合地方暗黑勢力,成功拉下優秀的民意代表,可悲的是,民眾被迫投出不知為何要罷免的罷免票,必須說,台灣已經受夠了這種無病呻吟的政治鬧劇,內耗只為了成就地方派系的政治佈局?
持平來看,陳柏惟的地方組織跟選服做得不夠到位,面對根深蒂固的地方派系生態,能在2020年能破天荒擊敗實力雄厚的顏家勢力,實屬不易,但是,不到兩年的任期遭到難耐敗選的陣營反撲,「擊潰地方派系」終究是曇花一現,罷免的政治風波會延續到接下來的補選,甚至是2022年的地方大選,地方黑與金的複雜結構必須把握機會,就像這次罷免陳柏惟的操作一樣,地方派系並不避諱讓狐狸尾巴露出,接下來的補選攸關地方勢力的政治利益分配,真正的惡鬥才正要揭開序幕,地方政治家族及派系的復出是必然,這依舊是國民黨賴以維生的生存之道,更是中二選區甩不開的宿命,而陳柏惟被下架成功正是青年從政難敵地方惡霸血淋淋的示範。

反思罷免意義:成了當選者的「期中選舉」?

當然,罷免成功對陳柏惟是一個很殘酷的政治洗禮,也是對小黨,尤其是台灣基進黨是一大打擊,國會席次歸零,未來該如何營運政治能量備受挑戰。問題是台灣選舉政治出現了質的變化,罷免投票儼然成為政治人物的「期中選舉」,如何在任期不到一半的時間點,提出對當選人的適任問題,以及缺乏政治資源及經驗的小黨,又該如何因應這樣的改變,「直球對決」已是罷免必須採取的策略,當成正常選舉的操作,努力動員把支持者極大化的選舉策略,以無法用「低調」或「不得罪」來因應,過度保守反而輕忽了迂腐政治的反噬能力,「正面迎擊」是唯一的生存之道,這同樣會是其他政黨要面對的挑戰。
罷免結果一出,這場極具張力的罷免案是落幕了,讓一位優秀的年輕立委失去為民服務的機會,這樣的結果好嗎?各政黨都有責任加以省思,對台灣民主發展來說,罷免縱然可以彰顯人民參政權的意義,但制度導致「濫用罷免權力」,從這次的結果來看,這當然是對台灣民主挑戰的開始。台灣社會該想想,如何看待這場不該成案的罷免案?當罷免成了政黨政治報復及算計的工具,民眾無法排除那些怪誕不經的罷免理由,卻只能任由政客來操作及動員被迫去投票,這對民主深化絕對不是件好事,問題是藍營政客卻樂此不疲,試想更多的陳柏惟被罷免成功,不只是下架了一位認真的民意代表,更可能讓台灣社會動員不斷內耗,接下來還有補選,可能還有其他認真的立委要面對罷免挑戰,或許地方派系及親中政黨可以藉此得利,但台灣的民主因而受害,難道我們不擔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