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縣大埔鄉和平村長吳倚豪原本為科技新貴,為了讓自己的故鄉有新生命,他利用曾文水庫的漂流木,邀請老師指導社區民眾做小提琴、拉小提琴,並且成立小提琴樂團,打造出偏鄉傳奇。
吳倚豪表示,颱風下大雨的時候,漂流木會從山上沖刷下來,留在增文水庫的岸邊,打撈上岸之後,邀請老師教導社區做琴、拉琴,創造出很多不一樣的提琴。
漂流木原本就有一種滄桑的美感,竹科工程師的吳倚豪返鄉後,發現這是大埔鄉特有的文化資產,於是邀請音樂老師黃聖彥相助,將一塊塊漂流木,經過100多個小時的手工製作,打造成一把把充滿傳奇色彩的小提琴,為偏鄉打開契機,也成為山豬、老鷹之外的大埔三寶之一。
嘉義縣大埔鄉和平村是偏鄉小村,人口流失嚴重,吳倚豪與小提琴老師黃聖彥將和平村打造成「希望之村」,吸引外地人慕名來學琴,進而「琴」定大埔,讓幾乎快被世人遺忘的小村復活了。
黃聖彥每周三從台北開車到大埔教作小提琴,2年來已製作20多把琴,從小學生到70多歲阿公阿嬤都來學,還有從屏東、中部來的學員也樂在製琴。黃聖彥說,他來到大埔用竹子、雲杉、櫸木等在地素材教作琴,也教學生拉出美妙的絃音,能登大雅之堂。
吳倚豪說,小提琴完成後,會彩繪刻上大埔的景致,如曾文水庫、西拉雅風景區資訊站、白馬亭、露營區等當地人文采風,像第1把琴就用雲杉、竹子製作,琴面刻繪山豬、琴頭刻有老鷹,都是大埔人文風情的表現。
吳倚豪說,每位學員製作出來的第1把琴要留下來,將來要開設社區小提琴博物館,創造新的觀光亮點,帶來人潮,為小農及社區產業創生,用收益來投入教育,用教育來翻轉偏鄉孩子的未來。
把漂流木打造成小提琴,需要100多個小時。 圖:嘉義縣政府/提供
漂流木製造的小提琴,別有一番韻味。 圖:嘉義縣政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