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團總召費鴻泰今(8)日質疑,政府推動離岸風電,以「國產化」為由,2018年4月訂出第一階段躉購費率為5.8元,高於國際行情2.2元,以20年合約計算,台灣將多花9100億元,還痛批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是國賊;對此,經濟部今(8)日強調,躉購費率跟國產化是兩個機制不同、目的不同的政策,且躉購費率從馬政府時代就實施。

經濟部表示,在野黨立委今天誤指躉購費率是為國產化而設置,經濟部近年來「已不厭其煩澄清多次」,躉購費率跟國產化是兩個機制不同、目的不同的政策,但相關言論涉及對公務同仁的人身攻擊,再次鄭重澄清。

躉購費率從馬政府時代就實施,2015年每度電是5.74元

「躉購費率從馬政府時代就實施,2015年每度電是5.74元,沒國產化、更沒廠商來投資」,經濟部說明,離岸風電的躉購費率制度行之有年,從2010年國民黨時代就是4.19元,一路漲到2015年的5.74元,但當時候並沒有國產化政策,也未見大量廠商來台投資。

經濟部表示,國產化政策是在2018年蔡政府時代,因政策、法規及決心明確,吸引大量廠商來台投資風場,現任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在擔任經濟部長時才提出的政策,要求風場開發商承諾協助建立國產風電供應鏈的能量。

經濟部說,在野黨立委把躉購費率解釋為國產化設計,明顯誤解政策推動時序、也搞錯政策設計的目的。蔡政府時代額外要求廠商要做國產化卻被批評,但事實上,過去就已經有躉購費率,卻連國產化要求都沒有。

競價風場比遴選風場更便宜 是因條件成熟和規模經濟

針對在2018年風場選商時,競價風場只比遴選風場晚3個月開標,價格卻從5元多降到2元多的質疑,經濟部解釋,造成競標風場價格下降的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透過3.7GW的遴選風場在2021-2024年完工,協助建立起技術、經驗及基礎設施,並且透過國產化建立起本土供應鏈的能量,讓國內發展離岸風電的條件更為成熟。

第二、2025年競價風場(1.7GW)得標的廠商,都因為在2021-2024年也有取得風場,故在規模經濟的情況下可以標出較便宜的價格,因上述兩個原因,2025年的風場價格才得以降低至2.2-2.5元。

對比馬政府時代、其他國家 近年風電價格學習時間更短、更省錢

經濟部強調,台灣近年推動離岸風電的簽約價格,在2015年馬政府時代是5.74元,但在最多遴選風場(共2.4GW)簽約的2019年卻是5.51元,次多則是2025年競價風場(共1.7GW)的2.2-2.5元。若跟其他國家相比,英國的初期費率是5.5至7.5元,德國則是5.1至6.9元,日本則是9.8元;但英國花了18年、德國花了13年,台灣卻只花7年就開始競價,日本到目前為止仍維持躉購。無論是與國民黨執政時比,或是跟其他國家比,都沒有更昂貴的問題,且學習時間更短,反而更是更省錢。

經濟部進一步表示,政府審查國產化的標準十分明確且一致,原則很清楚,屬於國產化的項目,只要國內有能力的廠商有生產,就應在國內生產;如果國內沒有產製能力,經過國內公協會協助審查確認後才能開放進口,但後續應提出改善或產業回饋方案。

經濟部批評,國民黨立委指控不僅誤導民眾視聽,更抹殺近年戮力執行能源及產業轉型公務同仁的努力,對官員的人身指控,行政部門絕對尊重國會監督的權利,但切莫打擊認真做事的行政部門士氣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