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點評「打拋豬加番茄是死罪」,一夕間就爆紅的泰國網紅Alizabeth娘娘,在被黨國演藝圈教父王偉忠簽下後,人氣卻不升反降。鄉民們的普遍觀點就是:娘娘在訪談老闆王偉忠時,談及「外省人優越感」這個演藝圈的洗腦詛咒,招來大量的退追蹤及退訂閱。

為什麼王偉忠這年紀的外省藝人,會讓人產生「外省人優越感」這樣的刻板印象?其實這種刻板印象,是來自於國民黨在我們童年時長期的洗腦。至於洗腦用的工具,就是老三台所壟斷的電視節目,尤其是兒童節目。

很多資深鄉民的回憶往事,常出現南轅北轍的雞同鴨講。舉例來說,在本魯的同學會群組,兩個家庭背景不一樣的同學,就為了記憶中的電視節目而起過爭執。

某甲說戒嚴時代的老三台,電視節目都很無聊。6點到7點有半小時台語劇或歌仔戲,7點到8點都播新聞,8點到9點都播國語連續劇,9點到9點3分播「行的安全」,小朋友上床睡覺,大人洗碗上廁所,然後三台聯播愛國教育節目。戒嚴時代每天晚上的電視節目,老三台播的都差不多。

但某乙卻反駁,這是因為你們家不是講台語的,才有這種感覺。某乙認為以前老三台是6點到6點半趕緊播完播新聞,6點半之後,每台就播2檔不同的台語連續劇,但國語劇卻只播1檔。而且台語連續劇各台播出的時間,還會刻意的錯開。因此對只想看台語劇的觀眾來說,6點半之後就可以幾乎連續看台語劇4小時以上。

這一點就要考考鄉民了,某甲與某乙到底誰說的對?其實在本魯看來,兩個人說的都是事實,但某甲說的是1970年代初期,某乙說的卻是在1970年代中期之後,到1987年解嚴。

當年那比公視更像公視的台視

1970年代彩色電視機的出現,以及老三台為了拉廣告,爭相播出台語劇,不但打掛了大多以黑白底片拍攝的台語片,也讓退出聯合國之後的國民黨有點嚇到,於是從1973年起,從禁播黃俊雄布袋戲、每天限播台語節目1小時、台語節目不得在晚間黃金時段、新聞需在7到8點播出、9點要播三台聯播節目……一系列針對電視節目的「思想控制」。

簡單說,國民黨對台語節目的打壓,以及對觀眾洗腦「外省人優越感」,在1970年代也是分階段逐漸推出的。因此本魯的2個同學。他們說的都對,不同的只是時間點而已。那麼新的問題又來了,當電視只有一台的1960年代,沒有老三台的商業競爭時,大家看到的又是些什麼節目?

在只有台視一家,沒有中視與華視這2個競爭對手前,台視比今天的公視更像公視。就拿兒童節目來說,有人以為電視布袋戲是黃俊雄首創的,其實不然。1962年台視剛開播,就播出過李天祿「亦宛然掌中劇團」的電視布袋戲《三國志》《西遊記》《岳飛傳》《文天祥》……

但李天祿的電視布袋戲,因為主題太嚴肅,又只能用國語播出,播出後反應不佳,幾個月後電視布袋戲就停播了。直到老三台開始惡性競爭,台視才推出黃俊雄台語布袋戲,果然大受歡迎,連播四年583集,締造了收視率97%的歷史記錄。

雖然在只有台視一家商業電視台的那幾年,就有不少自製的「兒童節目」,不過這些美其名為「兒童節目」的節目,卻都是些大人(應該說是些無聊的大人)針對自己的口味而設計的。例如從1962年每週六中午播出的《兒童電視劇》,連續播出10年,直到1973年老三台惡性競爭,才在播滿400集後結束,算是台灣電視史上很長壽的節目。

其他像是裘愛葆製作的《兒童音樂歌舞》,或是台視美術指導郭博修主持《大家畫》,這些節目都是強調兒童的「才藝」。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由朱洪愷製作,他的妻子陸和珍主持的《兒童智苑》,後來改名《兒童學藝競賽》,這個節目還從每週播出1次增加為2次,可見其深受「家長」歡迎。

為何說是深受「家長」歡迎?因為在1960年代初期,初中還要用考的。買得起電視的家庭,必然有一定的經濟水準。為了孩子的升學考試,不可能允許孩子去看帶有遊戲性質的兒童節目,電視也就因此只能播才藝節目。

漸漸這種兒童才藝節目,就成了北市北市明星國小PK北市私立小學的鬧劇,進而變成了私立小學的「招生廣告」。這個現象一直到了1968年,台視在面臨中視開播,即將出現了競爭對手後,才推出上官亮(亮叔叔)主持的新節目《兒童世界》,兒童節目也因此出現了跨時代的變化。

難忘的「統統有獎」與「鼓勵鼓勵」

《兒童世界》是台灣自製兒童綜藝節目的始祖,由當時台視節目部導播的趙耀製作,另一導播陳萬里(藝名上官亮)以「亮叔叔」的小丑扮相主持。

《兒童世界》每集節目開場時,舞台上就擺著馬戲團的火圈,圈中糊著的是「亮叔叔」的圖像,樂隊演奏的音樂下了一次又一次,現場小朋友也跟著大叫,但主持人就是不出來。總要等了四次五次,主持人才會從很意外的角落裡(每集還都不同),跳破圖像圈圈「滾」出來。真的不誇張,每一集都用用「滾」的。

《兒童世界》跟以往台視的「兒童節目」最大的不同,就是這節目並非為家長製作的,而是為兒童製作的。所以這節目的唯一宗旨就是「玩」,而且是從頭到尾都在玩。那年代小孩很多都沒讀過幼稚園,上了小學沒幾年,又要忙著準備初中聯考,所以小學生根本沒機會玩。

或許鄉民會不解,怎麼會有電視節目把小學生當成幼稚園生來帶,節目主持人亮叔叔只是一直帶著他們玩。其實小孩子本來就應該遊戲,在遊戲中學習。可是當時很多大人不這麼想,所以不斷有老師、家長與官員,在媒體上口誅筆伐,批評上官亮「這樣讓我們怎麼教小孩?」

上官亮是個很有人文素養的主持人,《兒童世界》裡的內容比起《兒童學藝競賽》,不但溫馨,而且有趣。現場觀眾分兩隊上台比賽,最後亮叔叔問誰贏了,兩邊小朋友一定都搶著說「我贏了」「我贏了」。

但每次大家都說「我贏了」時,亮叔叔卻會說:「好,統統有獎」。這時天上就降下糖果,大家都有。即使上台表現不好,他也會要大家一起「鼓勵鼓勵」。

小時候在學校裡,老師們重視的是分數與名次,我們拍手鼓勵的,永遠是那幾個固定特優的小朋友。但《兒童世界》裡卻沒分數、沒名次,即使過了半世紀以上,亮叔叔清脆的口頭禪「統統有獎」與「鼓勵鼓勵」,依然讓本魯難忘。

《兒童世界》裡除了亮叔叔自己帶的遊戲,其他單元也都是廣義的遊戲。例如亮叔叔的魔術,其實就是「自然課」。童星長大的張小燕負責講故事,那個單元就是「小燕姊姊說故事」;退伍不久的倪敏然,也有一段「倪哥哥說故事」。林玲珠老師教的歌唱,她用打哈欠教小朋友換氣,拍手教小朋友節奏,畫鬧鐘教小朋友學拍子。

在那城鄉教育資源天地懸殊的年代裡,這些在電視上用遊戲教孩子學習知識與技能的啟蒙恩師,對台灣很多中老年人來說,應該也和本魯一樣是充滿著感激吧!

《兒童世界》為何會成為洗腦工具?

或許有鄉民會疑惑,既然《兒童世界》這麼好,為何又會成為國民黨洗腦「外省人優越感」的工具呢?因為壞節目絕對達不到洗腦的功能,好節目才有可能洗小孩子的腦。

《兒童世界》的主持人「亮叔叔」,身邊固定還有兩位小助理。男生就是現在依然活躍在螢光目前的小亮哥(王培芳),他跟亮叔叔一樣剃光頭、臉上塗油彩,穿小丑裝;至於女生,永遠穿公主裝,漂亮而且聲音很好聽的童星張玉玲,她讀到文化戲劇系畢業後還是演員。

雖然《兒童世界》的收視率超高,但小亮哥與張玉玲在其他戲劇節目裡,從來沒機會與張玉玲演情侶,他都是演調皮搗蛋的小孩,甚至是反派。相反的張玉玲永遠演正派角色,與他演兩小無猜的,永遠都是湯志偉。

「外省人優越感」在演藝圈裡,不只是大人適用,小孩也一樣。在那還不叫連續劇,要叫「電視小說」的年代裡,一連好幾部如《向日葵》、《晴》、《小星星》等,湯志偉與張玉玲只要在一起,就一定是情侶。

至於苦命的小亮哥,在《兒童世界》裡要陪著主持人上官亮穿小丑裝,出場也要用「滾」的;但張玉玲只要穿得漂漂亮亮的負責抽獎。

更糟的是電視台這樣搞也就算了,連廠商也「助紂為虐」;張玉玲跟湯志偉兩人是手牽手代言高價童裝,小亮哥每天在電視廣告上曝光的,卻是拿起臭襪子,用力的聞了一下再說:「好臭好癢呀!」這種低俗的香港腳藥膏廣告。

在那老蔣還在位的時代,每年10月31日,就是蔣總統的「幾秩晉幾」的華誕。之前幾天電視台要播「暖壽」節目,當天則播「祝壽」節目。小亮哥與張玉玲既然平常就一起主持《兒童世界》,那麼兒童祝壽或暖壽的節目,就該由這兩人來主持了吧?

抱歉,電視台高層又有意見了。台灣人的小亮哥是光頭,讓他來主持祝壽或暖壽的節目,萬一有人以為是在影射我們偉大的總統「聰明絕頂」,被那些特務冠上個「污衊領袖,意圖不軌」的罪名就麻煩了。因此為了安全起見,還是交給湯志偉與張玉玲這對外省人的金童玉女來主持。

其實回頭看戒嚴時代的演藝圈,之所以會有「外省人優越感」,這都是要靠對兒童洗腦才能達成。從「兒童世界」看王偉忠的外省人優越感,應該說我們這一輩的中老年人,也都是國民黨洗腦下的產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