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台灣傳出一例境外感染者,為華航女副機師,雖打完了2劑莫德納,因Ct值從33升至22,被判定處在剛感染的狀態。重症醫黃軒認為,為什麼機師容易被感染?不外乎機艙內狹小、前往地點都是疫情大流行地區、要接觸不特定的人物等原因,因此飛行越久,風險就越高!

黃軒說,有「4大師團」最容易被病毒或細菌傳播:

1.醫師/護理師

2.機師/空組人員

3.廚師/運輸人員

4.教師/軍警人員

而這四大類的族群有共同點,就是反覆要接觸外界許多「不特定」的人物會很多、工作地點狹窄或有時候更必需群聚在一起,才能完成艱鉅的任務,以此來看機師的狀況,他指出,該名染疫女機師前往地點為高風險區,如美國安克拉治機場,上次台灣在4月有多名機師感染病毒,後有共飛機師8人的傳播事件,其中半數以上有到過美國安克拉治機場。而本次華航女副機師也曾派飛國家,分別為美國安哥拉治與新加坡。尤其美國安哥拉治機場,仍然是COVID19 病毒高風險地區之一。

另一個原因就是國際航空指引不一致。黃軒表示,當前全球各地許多國家,在無法保持安全距離之下,早已經建議或強制規定一定使用口罩。但是,根據國際民航組織(ICAO) ,預防和管理民用航空公共衛生事件的國際組織 (CAPSCA ) 以及國際航空運輸協會( IATA),各界的國際組織,其建議,也不太一致的 ,尤其有幾下幾點大為不同:

在駕駛飛機時,在駕駛艙內使用口罩,有規定,但不一定是強制性的。例如:

1)當飛行員決定在駕駛艙中使用口罩時,應進行安全風險評估。國際機師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ir Line Pilots' Associations,縮寫IFALPA)的立場是,出於飛行安全的考慮,當機門關閉時,飛行人員應該可以選擇在駕駛艙內取下面罩。

2)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鼓勵在飛機上,乘客和機組人員都配戴面罩,但這不一定強制性的措施。

3) 而美國聯邦航空(FAA)修改了其座艙氧氣面罩法規 : 當飛機離開控制站時,FAA要求飛機控制系統中飛行員使用氧氣面罩,以減少飛行員暴露於面罩上,可能存在的任何可能性的病原體。

其次則為駕駛艙空間狹窄。黃軒說明,研究人員在機內駕駛座內,模擬了病毒飛沫在駕駛艙現場,很快的就發現,在狹窄空間的駕駛座內佈滿了,四散的飛沫駕駛艙內,若飛機師又得觸控許多按鈕、物品,即使這些接觸面在起飛前早已消毐了,而後來的任何一位飛航工作人員(包括:工程師、安檢師……)只要有人不小心一聲咳嗽出入駕駛艙,或不帶囗罩,卻帶著病毒入駕駛腔,其實狹窄的駕駛艙,很快,也很容易就被污染了。他指出,若飛機師在長途飛行中,一直觸碰到這些許多按鈕或物件,而下飛機前又挖鼻孔,又忘了勤洗手,很快就是會被傳染的!

黃軒認為,飛行太久也是其中一個原因。美國國防部,也曾發布了使用波音777-200767-300機身,模擬人體飛行期間的氣溶膠行為和病毒情況。研究顯示只要有用HEPA高過濾系統,其病毒氣溶膠可減少99.7%。但作者,卻作出結論:每飛行54小時,就會有1次感染。而在12小時飛行中,卻是零感染。因此,累積飛航時數愈長,得到的感染機率,就會愈高!而這次華航女副機師在飛完美國長程,又派去短程的新加坡,代表飛行時間越長,接觸到越多境外地點,當然風險就越高了!

最後,黃軒於文末表示:「我們得向所有冒險前進高風險區的任何航空人員,説: 謝謝,辛苦了!」因為有他們的努力,我們民生、經濟才會安定。他認為飛行,真的不是一個簡單的任務,因此此時此刻要為機組人員

一起加油打氣啊!「千萬不要標韱他們,還有他們的小孩,我們大家都要為,這些願意去高危險區域工作的人說:感恩,你們專業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