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花世代所接受的政治社會化內涵,多為民主化之後發展出來的新世界觀、國際觀與歷史觀。有別於國民黨威權時期的黨化與意識形態教育;新的公民與社會價值,建立在民主人權、多元文化、本土意識,以及國際關係的整體結構中。從社會氛圍來看,台灣的公民社會內涵,在太陽花學運後已經走向一個新的里程碑。

國民黨向來強調中國文化史觀的正統性,從黨國威權體制開始,台灣的基礎公民教育與歷史觀,就建立在「中國中心」與儒家思想的文本脈絡。即便1895至1945年台灣已經脫離這套歷史文化體系,但因國共內戰與冷戰的現實考量,使得原已斷裂的台灣與中國,又在政治社會化的過程中重新焊接。

這個最大的連接點,則是中華民國繼承了一個中國的正當性與法統,即便實際統治與管轄的範疇只剩台澎金馬。在此背景下,中華民國法統主導兩岸關係的發展,一個中國的主架構,難以從執政者的心中移除,遂產生九二共識與「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思維。 

在文化價值上,在野國民黨試圖透過這種黨國體制建構想像共同體,反轉民進黨所推動的「以台灣為中心」的本土化教育,再現中國文化歷史在政治社會化過程的正統地位,並在兩岸關係中重建中國論述的核心立場。但國民黨錯估了民進黨的政治目標,本土化教育,旨在解構國民黨威權時期過於單一、化約的黨化歷史教育,希冀推動去黨國化與去威權化的政治工程。

然而,面對台灣社會結構的劇烈轉變,國民黨的統治精英的回應又是什麼呢? 

首先是透過激進的「中國正統情結」,並結合混亂的後殖民話語進行反駁。深藍保守人士試圖透過「國仇家恨」與「民族主義」煽動支持者的歷史記憶,期待透過簡化的道德二元論否定台灣與世界的連結,同時延續所謂「一中法統」的傳統脈絡:民進黨親日甚至討論正名是邪惡甚至是法理上的禁忌,唯有高舉說不清楚的「九二共識」才能彰顯「以中國為中心」的道統。 

其次,是從「道德精英主義」的觀點出發,嘗試從道德高度強調社會秩序的合法性,並將台灣近期複雜的政經問題,簡化為「民粹主義氾濫」或「道德淪喪」。由儒家思想所構成的道德價值,將價值係簡化成「是非」、「忠奸」、「善惡」的絕對化思考,因此潛在性構成區別「我-非我」的二元對立政治符號化的性質。

國民黨向來以「漢賊不兩立」的立場與「精英者」自居,對其挑戰者或異己者冠以「匪寇」或「亂臣」等負面符號,這可從昔日「台獨-三合一敵人」、「公民社會—民粹」到最近朱立倫「民進黨-台獨」的論述中的得到驗證。在這個背景下,藍營人士一廂情願以為,只有回到黨國統治的「那個美好年代」,台灣當下的混亂才得以「撥亂反正」。

最後,希望透過昔日政治神話重建復辟的政治秩序。為了將前述的抽象的政治價值與道德教育施予同溫層中,必須重新高舉這些荒誕無稽的政治神話:領袖神話其目的則是淡化獨裁面貌,透過民族氣節、忠君愛國或親民形象達成此一效果,其中以蔣介石與孫中山最為明顯,如果這些神話隨著去黨國而塌陷,他們將面臨空無一物甚至無所遁形的下場,這正是某些人擔憂「不識岳飛孫中山」的潛意識。

12年國教的歷史課綱遭質疑去中國化,教育部則回應,新的課綱可以讓歷史科的教育擺脫特定的意識型態。   圖:翻攝南一書局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