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擴散全球已近2年,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團隊分析疫情走向,表示未來有3種可能:一是人類無法迅速控制疫情,持續全球大流行;二是轉變為季節性流行疾病;三是成為地方性疾病。團隊認為,面對全球疫苗供應量不足、不穩定的情況下,低疫苗施打率的國家應探討如何利用混打政策加速施打。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與台大公衛校友群今(22)日舉行「『與病毒共存』的新冠肺炎防疫」線上直播,分析最新疫情現況。陳秀熙提到,目前全球確診數已超過2億2千8百多萬,死亡數超過468萬。面對疫情,三聯體防疫策略就是疫苗、非藥物介入措施NPI(如隔離、戴口罩、洗手等)、及檢測(檢疫與快篩)。

該防疫策略根據各國疫情狀況做調整,讓疫苗、NPI及檢測3者相輔相成。高施打率國家如歐美,推動第三劑疫苗施打、學習如何與病毒共存,如搭配免疫護照、針對突破性感染半數無症狀加強檢測;低施打率國家則應採取混打策略,提升疫苗涵蓋率。

以美國為例,根據耶魯醫療系統檢視,因新冠肺炎住院的患者有8成皆為未接種疫苗,疫苗突破性感染僅佔6%,其中有46%為無症狀個案。透過三聯體防疫檢測便能找出這些個案,此外再搭配單株抗體雞尾酒療法治療更能有效降低重症並預防死亡,來達成與病毒共存的目標。

范僑芯講師提到,美國西北部蒙大拿州疫情逐漸攀升,但南方德州疫情單日確診數大幅下降,差別就在於疫苗覆蓋率且篩檢人數較少。德州因過去確診人數激增、醫療量能匱乏等議題,使得疫苗施打意願逐漸提升,進而使疫情受到控制,單日確診數大幅下降20%。而紐約州近期也推行疫苗護照與校園通行證等策略,使得篩檢人數大幅上升15%,因此確診數也持續下降中。

而有關疫苗混打策略,任小萱博士分享德國研究,研究比較3種不同情況對於不同變異株的病毒中和能力分析:一為不混打、二為混打、三為康復血清。結果顯示AZ與莫德納疫苗混打的病毒中和能力最高,其次為AZ混打BNT。另一對Delta變種病毒的研究則發現,混打AZ及BNT的中和抗體濃度比兩劑AZ高,且與兩劑BNT相當。

任小萱表示,現在各國多採AZ混打mRNA疫苗研究為主,尚無探討莫德納及BNT混打策略的相關研究,因此全球能混打mRNA疫苗的國家仍相當少。但加拿大已於今年6月批准mRNA疫苗混打,越南、新加坡近期也因莫德納供給不足而開放mRNA疫苗的混打策略。

陳秀熙表示,混打策略有助於對抗Delta病毒和突破性感染,當然目前仍需要更多實證支持,但目前AZ混打BNT的方式帶給大家很好的思考方式。在全球疫苗供應量不穩定時,混打是提升疫苗施打率的方式之一,對於未來如果要施打第三劑疫苗、次世代疫苗也會有幫助。

團隊分析疫情未來可能趨勢。   圖:翻攝自新冠肺炎科學防疫園地Y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