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農委會於2018年11月1日起試辦「農民職業災害保險」,第一階段優先試辦因果關係較明確的「職業傷害」,2019年8月7日及2021年5月1日起陸續擴大納保對象,以及提高傷害給付等措施;第二階段則於2021年9月10日起,將職業病納入農民職災保險給付,讓農民職業安全保障範圍更完整。

據統計,迄至2021年7月底止,農民職災保險投保人數已超過29萬人,給付案件逾8千件,給付總金額逾1億5千萬,平均6天內完成核定給付。農委會表示,由於農業工作具多元性及特殊性,流行病學的研究相對少,該會參考勞工保險及職業傷病防治服務制度,將農民職業病的認定方式,分為「傳統職業病認定」及「擬制視為職業病」兩種模式。

其中,「傳統職業病認定」部分,比照勞工保險制度,將已獲得流行病學具體共識,因果關係明確者,正面表列為職業病項目,訂有認定參考指引,提供醫師診斷參考。例如:採收洋蔥致黴菌性角膜疾病,或一些人畜共通疾病等,共有11項。

另外,「擬制視為職業病」部分,因為尚未獲有流行病學的具體共識,屬於正面表列以外的其他疾病項目,將由各區職業傷病防治中心及合作網絡醫院的職業醫學科專科醫師依其醫理見解,協助個案評估,如經審查通過後,擬制視為職業病,提供農民職災保險給付。

農委會今天在會中特別舉知名導演賴麗君所執導的得獎紀錄片《老鷹之手》為例,此紀錄片主要在講述種植蓮藕的農民,長年用手挖取蓮藕的過程,長年累積下來,手指扭曲變形的職業傷害,這種情形就是屬於農民在務農過程中造成的職業病。這種職業病自9月10日起也納入保險的範圍內。

行政院秘書長李孟諺對《老鷹之手》紀錄片的感觸良多,因為他家早年也是在種植蓮藕,他在國中時期也幫忙種植蓮藕,蓮藕要用手去挖取,整個身體要彎蹲下來,這樣長時間工作下來非常辛苦,晚上睡覺也沒辦法伸直他的身體,他非常能夠瞭解農民在農地工作,真的非常辛苦,這次能夠把保險範圍擴大到農民的職業病這個類型,非常值得肯定。

閣揆蘇貞昌則指示,農委會跟勞動部、衛福部共同合作,將農民的職業病用正面表列的方式呈現,而且要及早發現特定地區跟類別的農民職業病,給予補償,也教導如何防護。比如早年屏東地區發現,農民罹患眼角膜的疾病比例很高,經過深入研究才發現,這是採收洋蔥農民特有的職業病,後來才有採收洋蔥必須戴護目鏡的防護措施。

而且「預防勝於治療」,蘇貞昌也請農委會加強農民農作環境的安全教育,比如農業機械的操作及施肥噴藥的使用,從瞭解導致農業工作職業災害的原因做起,進而精進職業傷病的預防,建立農民職業安全意識,避免職業傷病的發生,勞動部正在推動中的勞工職業災害保險也是一樣。 

至於農民職業病給付要如何申請?農委會指出,共有兩種方式,屬於正面表列為職業病項目者,比照目前農民職業傷害申請方式,由農民持給付申請書及給付收據,並檢具診斷書,經由農會向勞保局提出申請;但是,擬制視為職業病項目的申請方式,農民須至各區職業傷病防治中心及合作網絡醫院就醫,由職業醫學科專科醫師診治個案評估後,開立職業病診斷書及評估報告書,併同給付申請書及給付收據,經由農會向勞保局提出申請。

農委會進一步說明,未來農民職業病正面表列及擬制視為職業病的案例,都將列為該會重要優先研究主題,成立計畫深入研究後,如經研究確認具有因果關係,將滾動修正納入正面表列職業病項目,並訂定相關認定參考指引。

農委會強調,農民職災保險對於職業病的給付項目與職業傷害相同,分為傷病給付、身心障礙給付、喪葬津貼及就醫津貼等4項。目前保險費率依給付額度分為每月15元及增給傷害給付每月20元兩種級距,未來將定期滾動檢討。

農民職業病認定方式。   圖:農委會提供

農民職災保險效益。   圖:農委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