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昨天召回駐立陶宛大使,並建議立陶宛也召回駐中國大使,試圖施壓對方不要以「台灣代表處」來稱呼我國新館。結果立國除了發表幾句聲明,幾乎沒什麼反應。英國《獨立報》(The Independent)顧問編輯阿布杜(Ahmed Aboudouh)稍早撰文指出,立陶宛正成為突出的人權捍衛者,並引述「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亞洲計畫主任奧特爾(Janka Oertel)的評論,說本案已經成為一個有趣的例子,可以見證中國咄咄逼人的口氣是否只是會叫的狗不會咬人。
阿布杜指出,立陶宛駐中國大使米凱維西恩(Diana Mickeviciene)老早就已經回國一段期間,召不召回其實只不過是個形式。
立陶宛主政的中右翼聯盟在大選期間高舉的號召是「基於價值觀的外交政策」(values-based foreign policy)。現任外交部長布里埃利厄斯·蘭茨貝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的祖父就是當年力抗蘇聯統治者的維陶塔斯·蘭茨貝吉斯(Vytautas Landsbergis)。
新政府成立後,立陶宛對中國、俄羅斯和白俄羅斯等專制國家都採取更強硬的政策。
今年5月,立陶宛退出中國試圖切入東歐的「17 1」合作機制,並呼籲整個歐洲一起退出。立陶宛議會也將中國對待維吾爾少數民族的做法描述為「種族滅絕」。它還投票呼籲聯合國對拘留營進行調查,並要求歐盟委員會審查與北京的關係。
德國外交關係委員會高級研究員塔特洛 (Didi Kirsten Tatlow)認為,立陶宛以台灣名義與我國互設館處的決定「在政治上具有勇氣和意義」。
事實上,立陶宛和東歐一些國家對於德法主導的歐盟面對中國態度太軟,深感不滿。這些國家認為,應該終結德法對於歐盟的對中政策的否決權。
立陶宛新政府反威權主義的作風已經引起華府的注意。今年 6 月,北約宣佈2023 年高峰會將於立陶宛舉行,而立陶宛前總統格里包斯凱特(Dalia Grybauskaite)已經成為北約秘書長的主要候選人。
預計中國將繼續向立陶宛施壓,要求其在與台灣的關係上向後一步。但立陶宛政府是否準備好認真對待北京的警告,尚未可知。
根據中歐和東歐亞洲研究中心的數據,去年中國在立陶宛的總投資估計僅為 7000 萬英鎊左右。這相當於立陶宛外國直接投資總額的 0.4% 左右。聯合國 COMTRADE 國際貿易數據庫顯示,2020 年中國對立陶宛的出口達到 10 億英鎊,而中國同年進口的立陶宛商品僅價值 2.58 億英鎊。
中國在立陶宛的投資甚少,雙方經濟來往不多,成為立陶宛的一種祝福。這意味著該國能夠對中國採取相對激進的政策,以應對其在印太地區和新疆的強硬態度,而不必擔心遭到報復。
「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亞洲計畫主任奧特爾指出,立陶宛面對中國的壓力或許會有所讓步,但如果不呢?這就變成一個很有趣的測試案例,讓世人看看中國如此大動作的結果是否變成「會叫的狗不會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