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二級警戒延長至8月23日(一),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有條件解封游泳池,除了進行人流管制、定期消毒、場內除了游泳池內都需戴口罩外,淋浴間、三溫暖等其他設施都不開放,降低部分民眾前往意願。對此,運動醫學科與復健專科醫師吳易澄詳細分析,解釋新冠病毒在水中的感染力,以及強調泳池消毒可以有效減少病毒傳播。
吳易澄指出,新冠病毒主要透過飛沫跟接觸傳染,其他像眼睛粘膜、皮膚傷口等也是傳染途徑。病毒分為有套膜(病毒的最外層,幫助病毒躲避免疫系統)跟無套膜兩種,流感跟新冠病毒屬於有套膜的病毒,能用75%酒精破壞外層膜,使病毒失去活性;而無套膜病毒如諾羅、腸病毒等,酒精消毒效果差,需要用次氯酸鈉、二氧化氯等消毒劑才能殺死病毒。
吳易澄表示,根據研究,新冠病毒對氯的抵抗力低於細菌,所以目前對於泳池的消毒做法,有效減少細菌跟無套膜病毒數量。新冠病毒在水中環境較不穩定,活性降低速度較快,另外對於消毒過後的水中物質(例如氯)相對敏感,而無法在泳池中傳播。他補充,目前水域中存在新冠病毒的研究證據少,相對密閉空間的感染力,沒有研究證明水中感染力的存在。
他提到,從公衛的角度來討論,防疫絕對是首要目標,但是封鎖體育場館或設施,不僅減少身體活動量,也代表未來的健康人口比例下降:包括兒童、老人、孕婦、殘疾人士等。
有關泳池防疫,可參考美國提供的泳池防疫標準,包括:室內非下水時要戴口罩、社交距離保持約1.8公尺、不共用會接觸臉部的器材(例如蛙鏡、鼻夾和呼吸管)、改善室內通風與空調狀況、經常清潔接觸表面,例如桌子、休息室、椅子、門把手、洗手間和其他設備,每天至少一次等。吳易澄特別提到淋浴的容量限制非常重要,過去國外有公共場所淋浴感染的事件,遵守嚴格的社交距離規範,才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的風險。
他表示,預防勝於治療,嚴格的症狀紀錄跟屏障措施是非常重要的,設置人流管制、室內泳池必須做好通風,避免內部循環減少傳播可能,針對在職的員工、教練給予培訓、考慮定期篩檢。對入場的泳客提供足夠的衛生與防疫資訊,並做好監控與體溫量測,另外透過預約時間、單向路徑規劃、不共享置物櫃和淋浴空間等,能夠減少泳客間不必要的接觸與傳染風險。讓民眾運動的同時安心防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