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紀疫情,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牽動了我們和自己的距離。
五月十五日以後,台灣的新冠肺炎疫情急轉直下,為了更長遠的健康和安全控制的需要,「社交零接觸」成為有利的防疫新準則。學校關閉實體課程,學生們利用資訊設備遠距視訊上課。上班族分流進辦公室,或遠距工作。拜科技之賜,知識的吸收不中斷,事務在受影響最小的情形下繼續運作。然而,許多休閒餐飲業從繁忙興隆的腳步中被迫歇息休止;通勤的時候,發現公車班距拉長了,無奈焦急之下,似乎等待的時間被拖得更長了…。我們都希望這只是暫時的。

現在到了全民拼「打疫苗」的時期,接種人數多了,大家才能更放心的外出活動,期待恢復往日的生活常態。這看來仍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達到提昇群體保護力的效果。在這樣講求「群體」的視野下,身為「個體」的我們自己,怎麼在相對受限的獨處或相處空間裡,維持內心的平衡和喜悅,成為個人的課題。原本,家人之間因為工作和上學的需要,製造出家庭人際距離,現在疫情的影響下有了變化,有人有更多的時間待在同一個屋簷下,有的則是為了檢疫隔離或保護家人,減少探望或相聚,拉開了實體距離。這樣一來,也牽引了心理的情感狀態。

找回自在生活的步調
有一位單身的朋友分享了自己最近的經驗。公司開始實施居家上班後,他索性回到近郊區的祖母老家,那裡有他從小喜歡的自然環境。早晨不再需要趕著搭公車,開始工作前,他可以為自己煮一壺咖啡,煎一顆荷包蛋,考上兩片吐司麵包。看似清閒又有點孤單,他一開始還不太習慣,幾天後,這些準備早餐的簡單動作讓他有了一種節奏感,搭配著咖啡滴漏的聲音,荷包蛋煎得白裡透黃而滋滋作響!在這些食物的香氣中,喚醒他一天的精神,這些美妙的感覺,竟然是以前去早餐店匆忙外帶食物時,不曾體會過的。外在的催逼和刺激減少,生活步調慢了下來,內在的感受和聲音,才得到了空間,清晰了起來。現在,他想起自己年少時候曾經喜歡的音樂,打開收音機,讓旋律加入食物的行列,成為心靈的養份。這位朋友找回了久違的感動,在變化來襲之後,重新安排生活,讓生命回歸秩序感,在每天的例行活動中,打開身體的感官經驗,體會細微變化帶來的趣味。

創造溝通對話的機會
這個疫情,帶來家庭衝突增加,時有所聞,國內外皆然。儘量減少外出的時刻,讓內心的情感也壓縮在有限的空間裡,像燒開了的煮水壺,需要隙縫,讓高溫和蒸氣溢散。

我想起多年前的一個故事。剛從學校畢業的女孩因為待業在家住了一段時間。還在學校的時候,她因為長期的情緒低落來找心理師談話,漸漸發現和父親之間的關係對她自己帶來的影響。她渴望可以得到父親真正的關心和認同,而不是透過自己出色的成就表現來吸引父親的目光,間接得到存在感。女孩畢業後在家的半年裡,父女關係的舊模式果然又發生了。令人驚訝的是,她鼓足了勇氣,找爸爸說出她的心裡話,第一次和爸爸有了溝通和解的機會。她吸收了由心理治療關係體會到的鼓勵和支持,以及得來的洞察,幫助自己經驗到和所愛之人的重要關係中的新氣象。原先那些積壓在心裡而翻滾的情緒,如同煮沸後冷卻的飲用水,乾淨清涼,潤喉解渴。

疫情肆虐之下,保持社交距離成為現在的日常之一,「距離」創造出一種安全感。為了防範看不見的病毒的侵襲,面對大環境中不熟悉的他人,形成了人與人之間無形的透明牆,在相對健康正向的時候,我們知道這是一種保護措施。這也是一個適合向內觀看,整理再出發的時刻,我們有機會細看觀察,對於「關係--與人相處,與自己接觸」這件事上,心裡的感受。當內在可以透過簡單平常的生活得到滋養,知道自己仍可以付出關心因而溫暖有力,將能自在安處於當下的限制之中,傳遞希望和關懷。也讓生活在同一個空間裡的家人、伴侶,成為「親」近的「人」。

作者 : 江琪彬 / 諮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