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726大罷免投票結果出爐,國民黨24席區域立委全數未遭解職,對於奔走了近一年多來的公民團體而言,絕對是場心情沉重的挫敗。然而,筆者以為這次投票結果並不能視為台灣人對親中路線的肯定,更絕非北京的勝利,事實上從選戰後期諸多國民黨立委在臉書文或罷免說明會都急於表態反中來看,這次的大罷免無論結局如何,都更加映證了中共沒有操作兩岸統一的空間。台灣人既希望總統、立法院一致護國,卻又不想讓綠營獨自背負抗中任務,因此最終選擇維持了投票前「朝小野大」的權力格局,賦予所有國民黨立委一個兌現自己大罷免期間抗中承諾的機會與責任。

不過撇開對中態度不談,立法院與行政院之間對選罷法、憲訴法、財劃法乃至於總預算案的立場相悖,並不會隨著大罷免結束而消散。行政院長卓榮泰若是在這些議案上堅守立場,立法院勢必會一路杯葛與干擾內閣團隊施政直至2028大選,但卓榮泰如果完全遵照立法院藍白多數立委的立場施政,又等同犧牲民進黨與自身原本的信念。筆者在此斗膽建言,身兼「憲政守護者」與「憲政調解者」角色的賴清德總統面對這場僵局,應該以顧及民進黨立場、凝聚國家團結為原則,主動把組閣權交付掌握國會多數的藍白陣營,大膽嘗試台灣史無前例的「共治」(Cohabitation)局面。

從憲政常理來推斷,我國憲法賦予總統直接任命行政院長的權力,理應是透過確保總統與行政院長的政治立場一致,維繫中央政府權力的穩定運作。然而,在同樣為總統直接任命總理的法國,還是發生過三次總統與總理黨籍不一致的「左右共治」情形:第一次是1986年左派總統密特朗任命保守派領袖希拉克出任總理;第二次是1993年連任成功的密特朗任命保守派新領袖巴拉杜出任總理;第三次是1997年保守派總統希拉克任命左派領袖若斯潘組閣。三次左右共治皆是法國總統在國會大選結束後,考量新國會多數與自身立場不一致的僵局下,將組閣權讓渡給國會多數陣營,避開國會拒絕通過內閣提案、內閣拒絕執行國會法案的憲政衝突。

其實早在2000年陳水扁就任總統後,面對仍由泛藍陣營掌控多數的立法院,陳水扁即曾經主動任命國民黨籍的時任國防部長唐飛為行政院長,對於國民黨參與組閣持開放態度,只可惜當時擔任國民黨主席的連戰眼界狹隘,拒絕與陳水扁共同背負治國責任,還對唐飛祭出停權處分,陳水扁只得轉而讓綠營人士出任各部會首長職務,唐飛也在任職139天後因兩邊不討好以落寞辭職收場。在後續總統任期內,陳水扁持續面臨佔立法院多數的國親聯盟採取對抗態度,國親聯盟又只想在總統是自己人的情況下掌握行政權,陳水扁故而不得不任命民進黨籍人士組閣,且戰且走下完成八年執政生涯。

雖然台灣在陳水扁卸任後的2008至2020年,前後經歷國民黨與民進黨各八年的完全執政,然而自2024大選結束後,台灣再次迎來總統(民進黨籍的賴清德)與立法院多數(國民黨、民眾黨)不一致的僵局,更因此承受行政院與立法院在多起法案上的衝突,原本公民團體寄望能透過大罷免作為倒閣重選的替代方案,讓台灣在朝小野大與完全執政之間重新抉擇,但最新民意顯然是站在了朝小野大這一邊。如此境況下賴總統不妨換個角度思考:既然藍白陣營獲得民意的再次授權,民進黨的內閣團隊又不能在政治價值上向藍白全面妥協,那麼直接邀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與民眾黨主席黃國昌聯合組閣,或許是現在能下得最好一步棋。若是藍白答應組閣,賴總統可依憲法職權堅守國防部與外交部的人事任命權及政策決定權,內政、經濟等相關部會的人事及政策則完全交由藍白決定,屆時藍白就得同時肩負削減預算與普發一萬元現金所帶來的財政代價,成為一個接受選民嚴格監督的多數黨內閣。就算藍白最後像2000年的國親聯盟一樣回絕組閣邀約,賴清德仍能打破外界認為其對在野黨太過強硬的刻板印象,屆時選民更會回頭質疑藍白在團結國家上有口無心,利於民進黨爭取2028年完全執政,結束朝小野大所帶來權力不穩的負面效果。

總而言之,賴總統、民進黨與公民團體在面臨大罷免失敗固然會一時氣餒,但手上其實還是有值得善用的憲政工具。比起往後必須處處跟藍白妥協的卓榮泰內閣團隊繼續執政,直接讓藍白組閣不但能避開民進黨在政策立場有所犧牲的政治風險,更足以展現賴總統的有心建立憲政慣例的高度,同時增加其專注在國防、外交政策上的時間與空間,而公民團體也能持續監督藍白內閣團隊在內政、經濟上所作的任何決策與表現,讓整個國家在總統職權、行政權、立法權、公民監督權利都得以完整伸張,成就一個全國上下同心協力、無懼中共見縫插針的台灣家園。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