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是互相」,不管是家人、伴侶、朋友都需要雙方用心經營才得以延續, 真誠待人是通往良好關係的必要條件。
然而在愛情關係裡頭有一種「愛無能」現象,背後的邏輯來自心理學的情緒無能 (Emotionally Unavailable)概念,指的是一個人排斥與他人產生深入情感交流,建立進一步的情感關係。這篇文章將告訴你,愛無能的表現、成因以及解套方法。
愛無能的表現?以下整理幾種愛無能者常見的行為特徵:
攻防戰:愛無能者談戀愛像是諜報片,充滿懷疑與心防,就算遇到心儀的對象也難以放鬆流露真實的情感。內心糾結對方是否值得自己付出,害怕自己率先動真感情,認為先 付出就輸了。
撿石頭心態:回首過去的戀愛經驗,每次在有交往對象的情況下,老是覺得目前對象不夠好「應該會遇到更好的?」「下一個是不是會更好?」這類的O.S.時常浮上心頭。如果目前的對象沒辦法做出改變,則容易見異思遷。
受害者情節:與他人發生矛盾時,第一個直覺反應把自己擺在最無辜的位置,引起對方的罪惡感 以及第三方的同情。受害者情節的人很難去體恤別人的難處,意識到別人也會受傷 ,因為全部的焦點都放在自己身上,當然也很難好好溝通。
未處理的創傷:在過去幾段刻骨銘心的戀愛當中曾經被劈腿、被冷處理、被惡言相向...諸如此類的 情感創傷在心裡留下一道道疤痕。疤痕雖然可以保護自己,告誡自己下次要謹慎以待,但也變相成為一種枷鎖,不敢再愛,習慣把眼前的對象推開,
空洞的自我:穿梭一段段感情,卻始終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於是隨波逐流,缺乏自我省思的能力。這樣隨波逐流的態度反而會讓自己越來越迷失,也讓身邊想要接近自己的人摸不著頭緒。
為什麼會愛無能?
愛無能的形成跟心理學依附關係有很大的關聯。 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指出一個人成年後的情感親密關係與人際關係,很大部分源自於成長期間與主要照顧者(通常是父母)的互動經驗。
例如,父母忙於應付生活,無暇留意孩子內在情緒感受,父母就算有空了,也只想好好休息更沒有餘力聽孩子講心事。這種成長過程被忽略的孩子在成年之後在親密關係裡往往與伴侶發展成不安全的依附模式,一種是迴避型依附,因為過去沒有情感需求被滿足的經驗,所以用疏離的姿態與對方相處。一種是焦慮型依附,一面想要依賴,索求對方的愛,一面又忽冷忽熱地把對方推開,也就形成愛無能的表現。
如果你發現自己是個愛無能者...
1.試著讓他人走進你的生活圈,如果你單身並且發現自己有愛無能的徵兆,第一件事就是敞開心房吧! 可以主動參與可以認識新朋友的場合,從興趣著手,像是運動健身、演唱會...事後 與幾位聊得來的朋友留下聯絡方式。記得,當別人釋出善意的時候,也給對方一個 正面回饋,先別太多預設立場,誰知道會不會開啟彼此的緣分呢?
2.多談談自己,有時候並不是別人不想認識你,而是你太習慣把自己「藏起來」。在社交互動的過程 不妨主動分享生活經驗也好,個人想法也好,就算是負面感受也可以試著說出來讓 大家替你分擔。不要擔心別人的反應如何,如果別人因為這樣就不開心,那代表對 方也不值得相處,畢竟真誠接納是良好關係的基礎。
如果你發現伴侶是愛無能者...
1.正視自己的感受,與愛無能者交往最明顯的感受就是忽冷忽熱。前兩天還甜蜜的約會,過兩天卻人間 蒸發,一整天不回訊息,事後若無其事的出現。身為伴侶的你,當然會想知道前兩天為什麼突然冷淡。這個時候請別忽略自己的感受,向對方提出來,讓對方知道你很在乎,也請他做出說明。如果不這麼做,對方或許就此認為你能夠接受這種相處 方式,日後很可能再次出現同樣的行為。
2.主動開啟健康的溝通方式,邀請對方溝通的時候保持不指責、不批評、不威脅的態度,這是健康溝通的基本要素。有時候雙方溝通破局是因為兩方都站在主觀立場,試圖去扭轉對方的想法,甚至用威脅的方式讓對方妥協。 我們可以堅定的表達自己,但不代表要批評對方,雙方要能互相理解,才可能進一步討論舒服的相處之道。
3.這是你想要的關係嗎?如果對方的愛無能表現讓你總是患得患失,你開始對兩人的相處感到疲憊... 總是在吵一樣的事情,吵過之後沒有得出解決辦法,沒能形成共識,不久後又重蹈覆轍....你們之間的矛盾就像不定時炸彈,隨時會爆炸。那你該思考這段關係存在 的必要性,畢竟人與人之間的緣分是難以勉強的;就像拼圖,最終還是得找到正確 的那片才是最好的狀態。
(本專欄由新頭殼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共同合作)
林岱葳臨床心理師 圖:林岱葳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