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諺說:「未吃五月粽,破裘不敢放」,炎炎酷暑多瘟疫,歷來端午插菖蒲、佩艾草(香包)的傳統,其實正與防疫有關。端午過節,也是過劫。據交通部公布,今年連假返鄉潮較往年少了七成,多數人在家裡宅好宅滿,恰好與端午防疫傳統不謀而合,既然過節,粽子總是少不了的。

要吃粽子總得有人包。選料、備料、醬滷、蒸煮,無一不是功夫。恐怕「君子遠庖廚」,沒包過粽子的人難懂其中多少工序眉角,只懂得坐在餐桌前拍案抱怨:「怎麼還沒蒸好!」

就像疫苗有瑞輝、莫德納、AZ、嬌生等品牌,粽子種類也是五花八門。姑且不論菜粽、肉粽、鹼粽、粿粽,就連南北粽也大不相同。由於配料、作法各異,不同粽子也各有其擁戴者。

之前台灣來了一批蛋黃粽,有人嫌蛋黃吃了膽固醇過高,等節來了才抱怨怎麼沒有粽子吃;有人一再嚷嚷粽子不夠,待南部粽、宜蘭粽都已端上桌,才發現自己碗筷不齊,不知哪些人要吃;又有人說要替大家採買粽子,卻交代不清原物料從哪兒來?還有人一再唱衰自家廚房粽包得慢、餡料不夠澎湃,等到媒體爆料才發現,原來這些大佬、藥師、志工們,早就偷偷吃過灶上的粽子。

所謂優孟衣冠,針砭時事本是伶人傳統。近日兩位著名相聲演員以泡麵、啤酒為喻,調侃衛福部要求疫苗必備原廠授權書。但反過來想,別說是打進身體裡的保命疫苗,若是沒有廠商負責、沒有原料來源的泡麵、啤酒,試問多少人敢吃下肚?

吃粽子遠比包粽子容易,進廚房的不嫌熱,坐餐桌的倒嫌餓。吃不到粽子就罵包粽子的人沒有提前備料,殊不知全球都在引頸期盼吃上一口熱粽子,且食材採買不易,又有哪個國家是等粽子蒸熟了才下單?

新冠病毒自2019年起肆虐全球,台灣有幸在疫情初期便秉持著「靠自己」的原則,力排眾議加開口罩生產線,去年不僅守住了國民健康,也在全世界交出了耀眼的防疫成績單,更創下堪稱奇蹟的5.03%經濟成長率。如今換我們疫情嚴峻,自家研發的肉粽正在翻炒階段,卻有不少人急著反對:「這粽子沒熟!」,豈不知炒米最需耐心,著急吃不了熱粽子。更搞笑的是,上禮拜才強調:吃得到的粽子才是好粽子,如今鍋裡的粽子僅宣布二期解盲成功,又沒開放給大家吃,那些嚷嚷的人倒忙著唱衰,是多怕別人先吃到粽子?

這些市場常識,相信那些大佬、藥師、酸民們不會不知,而沒有背景偷吃粽子的人在一旁餓著肚子,心急之下便跟著別人拍桌敲筷子。職場上也常見此等現象,永遠是做事的人被挑毛病,抱怨的人反而沒毛病。疫情源自病毒,眼下製造問題的人大甩鍋,責任就會落到做事的人頭上,而誰願意擔責任,誰就等著被抱怨。

疫情延燒一年多,眼看全人類勢必與病毒長久共存,自家炒製的粽子不怕沒人吃,效果待拆開粽葉那天自然知曉。疫苗屬於戰備物資,若皆靠他國之手,無異於臨江之麋,高端粽自2020初即投入研發,又何嘗不是超前部署的成果。

感謝美、日等國,近期無償捐贈200萬顆粽子,可解一時之飢,既然美、英、德各國的粽子陸續蒸好,行政主廚也正想方設法添購更多粽子,近兩年來主廚多方辛苦,不論是內外疫情嚴峻、各項政策兩難、全民各種聲音,都由他概括承擔。都說不要造神,而我們何嘗將他視為人?無視一年多以來的防疫成果與全球景況,拿看待神的標準,要求他無中生有交出粽子,無異昧於現實,社會巨嬰。

粽子包好後,仍要入鍋煮熟,讓所有滋味融合為一、,就像我們現在應當團結抗疫,方能共度此劫,身為台灣人,我願意等待主廚的粽子。

不論南粽北粽,能度過此劫就是好粽。但願人人早日吃到粽子,但若是產地不明、原物料交代不清的粽子,那還是不吃也罷!


文/徐昀傑(台北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