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時能輪到我打疫苗?許多民眾都在問,但沒人說得準,因為多數人都不符合目前疫苗開放接種順序的資格,尤其是年輕人;縱然已開始逐步引進疫苗,但數量上仍不足以讓全國民眾施打,就算有美、日捐贈的疫苗,可以短暫安撫人心,但就長期而言,社會大眾接種疫苗的意願提升,目前國內庫存的疫苗數實在緩不濟急。

何謂接觸風險?該滾動式調整了

當然,可以理解,目前僧多粥少的情況,「先讓高風險族群免疫」的漸進主義,或有其階段性考量,但是,對於可以優先接種的各類型該如何定義?以及誰具有資格?都存在著模糊的空間,沒有明確的認定除了徒增紛擾之外,更讓民眾自我判斷類別上難以適從,且不符合實際狀況。

就是因為目前國內疫苗稀缺,可想而知社會大眾勢必人心惶惶,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足不出戶、全程居家上班,以及就算沒有群聚,還是會有人與人接觸的機會,那都可能是感染的風險,把希望投在疫苗也是正常不過的想法罷了,誰都想快點施打疫苗,但確實目前離可以擴大接種的目標仍有一大段距離。

只是,有消息傳出特權人士透過門道搶先施打,這必然對排不到疫苗施打的民眾來說,心裡不是滋味,內心深處更添憤恨不解,倘若多數民眾一再被排除在優先施打的名單內,那疫情持續延燒,社會反彈就會越演越烈。此外,目前羅列可以優先施打對象的定義仍是不清楚,也難怪乎社會輿論會出現質疑聲。

簡單來說,就目前接種順序第一、二順位的「維持醫療量能」及「維持防疫量能」類別,讓醫事人員及防疫人員可以優先施打,一般大眾應該對此不會有太多異議;反而,第三順位的「高接觸風險接觸者」,哪些工作具高風險?民眾的認知顯然有落差,這顯示定義與範圍都有著不清且不全的問題。

人人有機會接種!公平預約施打

其實,檢視目前國內本土確診案例,以感染網絡途徑來看,大多跟平時生活與工作環境有關,就算已有部分民眾已經採取居家上班或分流上班,但現實上根本無法完全斷絕對外接觸的機會,例如外賣外送、超商繳費購物、菜市場買食材、搭乘計程車等,而這些都可能會是染疫的來源,既然生活上無法避開,那這些接觸的對象不也是高風險族群嗎?

平心而論,沒有人願意被感染確診,也鮮少人會壞心到去刻意將病毒傳染給其他人,再加上很多莫名染疫的病人是「無症狀」現象,直白的說,何時被感染誰都沒把握,就如同日前某電視台的攝影人員因染疫而驟逝,且電視台內一度傳有群聚感染,幸篩檢後解除警報;問題是一般民眾根本不可能確定有無接觸,那麼新聞工作者算不算也是高危險族群呢?

又如日前爆發電子企業工廠有移工群聚感染的問題,這些人染疫後多處移動的生活足跡,是否也算是處在高危險的環境之中?更不說其他公司行號都有需要頻繁的人與人接觸,例如業務員、銀行人員、外送員、郵差、清潔人員等,以現在標準來看,排除在「高接觸風險工作者」之外顯得沒有道理。

也就是因為疫苗「看得到吃不到」,往往人性會出現許多電影情節的猜忌,就算規劃了各種接種順序類別,只要有心人煽風點火,到處耳語著似是而非的消息,事後再怎麼解釋都是馬後砲,毫無意義且徒增爭議;近日台北市某些診所違規施打疫苗就可以拿來檢視,難道是這些診所自行擴大解釋接種對象?還是有私相授受的情形?無論如何,這對苦苦拿不到號碼牌的民眾來說,就會出現「有人可以,為何我不行?」的疑慮。

換句說話,與其讓民眾等得苦哈哈,還不如讓民眾有明確的心理準備,重新擴大定義不同類型的施打對象範圍,這總比遙遙無期的茫然等待好得多,政府也可以針對接種對象進行滾動式安排。基於此,疫情指揮中心應該要放寬接種族群的定義,既然不久後疫苗會逐步到位,任何有「接觸風險」的民眾都可以預約接種,與其空等還不如「人人有機會」,只要登記確認接種時間,這就像去年口罩之亂一樣,民眾能預購收到領取通知,自然會有心理準備且能安心等待,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