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中美衝突白熱化,來自十個引發點:一是2010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二是2010年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推動的「亞洲再平衡戰略」;三是2013年中國推動的「一帶一路戰略」;四是2015年中國公布的「中國製造2025方案」;五是2018年美國前總統川普推動的「印太戰略」正式成形;六是2018年美國前總統川普開打的「中美貿易戰」;七是2020年初從中國爆發起的「COVID-19(新冠肺炎)」;八是2020年美國川普總統簽署的「台北法案」及多次重要「對台軍售案」;九是2020年中共訂定的「港版國安法」;十是2021年美國現任總統拜登的「聯合盟友反制中國」的外交安全戰略。尤其是在中美博弈中,臺灣扮演著美國作為抑制中國強勢發展的關鍵角色,也就是說中美之間最為敏感的戰略槓桿,莫過於臺灣這張牌。因此中國為反美國勢力以求突圍,只能舉著「民族主義」與「維護主權」的兩面大纛進行「反美」與「反台獨」,藉由軍事演習或訓練名義,進行所謂「灰色地帶」戰略,加大對臺武力威懾與恫嚇力度,除刻意透過媒體釋放對臺軍演消息,並派遣軍艦及軍機沒命似的襲擾臺灣西南海空域等。

雖然中國機艦繞臺等軍事行動未對臺灣直接攻擊,且行動範圍均保持在一定距離之外,但是其軍機與軍艦圍繞臺海周邊或貼近海峽中線航行已經超出過去的界線,且中國官方發言人均不諱言係針對臺灣與美國而來,並表明以後將成為常態,凡此明顯針對臺灣與美國,卻未發動攻擊的軍事行動被稱作「灰色地帶」戰略,其實灰色地帶的範圍並不僅現軍事範疇,各種對臺壓迫性手段,包含資訊戰、認知作戰等均可稱之。我國防部在今年3月中旬公佈之「2021四年期國防總檢討」新增「應對灰色地帶威脅」 專章,顯示國軍對此問題的重視程度。

針對性明確 卻未發動攻擊的「灰色地帶」戰略

「灰色地帶」戰略最早出現於2010年美國國防部版「四年防務評估報告」,意指既不完全是戰爭、也不完全是和平的安全挑戰,嗣後美國特種作戰司令部2015年發佈「灰色地帶白皮書」,將「灰色地帶」定義為發生在「國家或非國家行為體之間和內部的、處於戰爭與和平傳統二元對立之間的競爭性互動」。而在日本方面,2013年公佈首份「國家安全保障戰略」正式使用「灰色地帶」事態用詞,此後歷年「防衛白皮書」都對這一概念進行強調和解釋,在2014版「防衛白皮書」進一步闡述「灰色地帶」事態,是對既不屬於完全的和平時期,但又不屬於戰爭衝突狀態,處於這兩者中間的大範圍狀況之描述,並且舉例說明:國家和國家之間對於包括領土、主權和海洋在內之經濟權益等問題的主張發生對立;對於前述的對立,一方當事國不但聲張己方訴求,並且企圖不依靠當事國之間的外交磋商的方法,讓對方國家接受己方的訴求;一方當事國為聲張己方訴求並讓對方國家接受,在不觸及武力攻擊的範圍內,利用實力和組織,在爭議地區頻繁宣示存在、嘗試改變現狀或直接改變現狀的行為。

在兩岸分治初期,我國空軍掌控中國東南地區和臺灣海峽制空權,並將防空識別區最西北點設於江西省境內,戰機時常飛越臺灣海峽中線執行空投文宣,更多次深入敵後進行高空偵察,直到1990年代才告結束。進入21世紀後,中國軍力大幅度提升,2000年代初,解放軍飛行訓練尚局限於內陸,然2004年後,解放軍即開始嘗試軍機大編隊分批出海訓練,而我國空軍則在其編隊接近臺海西南海域防空識別區時,調派軍機升空監控。2016年後,解放軍軍機、軍艦開始不定期繞行臺灣本島飛行、航行活動,2017年以後次數大幅度增加,包含轟-6K、蘇-30、蘇-35、殲-11等多型戰機從華東多個機場起飛進入航線,向海上進發,飛越宮古海峽、巴士海峽和對馬海峽;海軍部分則出動遼寧號及山東號等新型戰艦,在臺灣東部及巴士海峽、海峽中線及週邊等海域實施遠海長航、航母跨區航訓及各種具威懾意涵之軍事作為。2018年4月,中國國防部發言人吳謙在例行記者會上首次承認解放軍進行繞島巡航訓練,並稱此舉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應對「臺獨」分裂活動所展開的海上方向實戰化軍事訓練,顯示解放軍已較過去明顯加大對臺軍事威懾力度,並且已經成為常態化的現象。

檢視中國2016年之後在臺海周邊海空域展開之軍事行動觀之,其行動的樣式與美國特種作戰司令部2015年發佈之「灰色地帶白皮書」中有關「灰色地帶」定義一致,更與日本2014版「防衛白皮書」中有關「灰色地帶」事態描述契合,同時符合所舉之實力。因此,對於解放軍機艦繞臺等軍事行動即是對臺的「灰色地帶」戰略,而在今年我國防部今年公布之「2021四年期國防總檢討」中定義解放軍「灰色地帶」威脅,意指在和、戰模糊區間,混合運用非直接動用武力、準軍事或低強度軍事手段進行襲擾、脅迫與企圖引發衝突事件,危害國家安全及區域穩定,其主要運用方式為認知戰、資訊戰及機艦侵擾等,以動搖臺灣民心士氣,消耗國軍戰備能量。可見中國「灰色地帶」戰略目的主在蓄意挑起兩岸衝突,升高臺海緊張態勢,短期內藉以臺灣施壓「一個中國」原則,企圖逐次改變臺海現狀,長期則為「兩岸終極統一」而鋪路。

中國「灰色地帶」戰略目的主在蓄意挑起兩岸衝突

中國對臺進行「灰色地帶」戰略既然是企圖達成「兩岸終極統一」,但是這真的有助於兩岸的統一嗎?答案可能要令中國失望。首先從我陸委會的民調來看,選擇暫維現狀以後走向獨立的百分比從106年1月到今年3月共12次的民調中,由16.1%一直攀升到25%;永遠維持現狀則一直維持在24-29%左右;暫維現狀以後走向統一的百分比由最高12.7%下降至目前的5.3%;暫維現狀以後看情形再決定獨立或統一的選項則維持在3成左右。由以上民調數字顯示,中國加大對臺「灰色地帶」戰略力度之後,臺灣的民心並沒有更趨向統一,反而朝獨立或維持現狀發展。

再者,中國藉由機艦擾臺、軍事威懾等手段,臺灣民心會因此而屈服嗎?以1940年9月至1941年6月德國發動對英國倫敦大轟炸來看,德國元首希特勒和空軍總司令戈林元帥都說要把倫敦人「炸到雙手舉起來,兩腿跪下求饒」,更要把整個英國「炸成癱瘓」。但是事實證明反而將英國人更加團結,一起挺過最黑暗時期,充分展現倫敦的火鳳凰精神。中國常態性的機艦擾臺就像得過對倫敦的大轟炸一樣,屈服不了臺灣民心,反而讓人民更加厭惡。

中國的崛起原本就引起區域及世界大國的警惕,然而中國卻不思如何化解各國的疑慮,反而採取戰狼式外交,在國際間引起反感,而軍事實力的提升,以及在南海島礁的建設,亦造成區域內國家的擔憂,深怕中國將主導亞太地區的國際秩序;另外中國在經濟及科技方面,中國都展現高度經濟侵略的野心。因此以美國為主的西方陣營為反制中國,於是促成「印太戰略」,規劃從印度洋到太平洋對中國形成戰略圍堵,而臺灣是牽制中國最好的武器,自然成為「印太戰略」的最前沿,因此臺灣的戰略地位再度受到國際間重視,並且成為不可或缺的要角,因此中國的對臺「灰色地帶」戰略效果在「印太戰略」效應下將被完全抵消。

中國對臺灣軍事鬥爭準備從1949年兩岸分治以來未曾停止,為了併吞臺灣,在東南沿海布下重兵,且不時發布對臺軍演消息,以實施軍事恫嚇與威懾。近年來更是一方面加強以「灰色地帶」戰略壓迫臺灣,企圖「武統」臺灣;另一方面則透過臺辦系統不斷強調「一國兩制、一中原則、九二共識、兩岸一家親、國民待遇及各項惠臺措施」方式來「和統」臺灣。而中國的兩手策略卻很難讓臺灣屈服及信服,尤其近日臺灣在疫情升溫之際,中國不但無理蠻橫的阻撓臺灣參與世界衛生大會(WHA) ,無視世界主要國家支持讓臺灣參與相關國際組織的呼籲;更令臺灣人民氣結的竟又大肆派出軍機「趁火打劫」臺灣西南空域,如此無厘頭的「灰色地帶」戰略,只會讓兩岸關係漸行漸遠,豈能改變臺海現狀!惟吾人尤須嚴控與反制中國在臺海實施的「灰色地帶」衝突,避免兩岸由「局部衝突」引發「全面戰爭」!

文/陳文甲(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