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升溫,本土確診病例屢創新高,而相關「傳播鏈」似乎都指向萬華茶藝館。對於茶藝館在傳統印象中被戴上「有色眼鏡」,恐影響涉足者是否吐實、疫調是否失準。對此,曾是台灣媒體工作者、現在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學系擔任講師的陳逸婷,在臉書上PO出她過去對茶店做「田野調查」時的心得,指太多人「因為不了解,就會有誤解,也會有很多偏見」。
陳逸婷回憶在台灣的茶店做田野的時候,發現很多客人常常天天都去,我天天都看得到他們,有一次我問客人「大哥,你為什麼不回家?」他回我「我媽過世以後,家裡沒人,我回家給電視看喔?」,另外有一個客人有家庭(家裡有人),可是他說「我如果一天沒來,渾身不對勁」。
陳逸婷接著提出她所觀察到的茶店8大樣貌:
1.茶店客人天天去是常態,因為很多客人沒有傳統定義裡家人,也很多人不喜歡他們的血親家人,小姐還有少爺就是他們的家人和摯友。
2.茶店不是只是去與人連接獲得親密感而已,也是重要的娛樂文化場所,最大宗活動是泡茶和唱卡拉ok,小姐可以不給客人摸,但是不可以不會和客人合唱。很多年長客人會在茶店裡唱日本歌、台語歌和中文老歌,沒有茶店的話,這些客人會失去重要的生活重心和社交圈。就像年輕人沒有了fb、ig或者手機一個意思。(你一天不上社交網站是不是也「怪怪的」?)
3.茶店小姐年齡層分佈很廣,從35到80都有,不是都阿嬤。
4.客人時常一天逛好幾間茶店,就像你滑ig也會想看看好幾個朋友的即時動態一樣,他們喜歡和小姐定期見面,聊天唱歌解悶。也有不少客人像這個鴻達(如果是像此照片裡預設的是一位客人的話)的狀態,連著幾天都去同一家,那表示裡面有他的老朋友,或者有他正在「追」的小姐。
5.茶店裡也時常有戀情發生,不過並不是當代人理解的什麼一對一浪漫愛,通常融合了生活的支持,對小姐而言,對生活的支持就是對生意的支持,所以為什麼要天天去給她「捧場」,還帶朋友一起去同時捧場好幾個小姐,就是因為要幫忙她(她們)做生意。
6.如果不是我們的眼界狹隘,我們會發現茶店很大程度結合了藝旦文化和上海的名妓文化,每家茶店也有自己的當家花旦,就是最會唱歌那個,也可能是最有待客精神作風霸氣那個。那麼,我們就不會總是以當代人的眼光去曲解並忽略這裡傳承了什麼樣重要的娛樂文化。
7.茶店消費可以很便宜,也可以很貴,看你對心儀的小姐「捧場」和「支持」到什麼地步,也正因此,茶店是穿雨鞋,從工地來,穿夾腳拖也可以來的地方(以上三類型是引用了客人跟我說的描述),它對人們來者不拒。
8.茶店對很多客人小姐而言,就是他們的生活所在,是避風港,是家。請把它當作一個一般的娛樂場所,該隔離隔離,該消毒消毒,不要做過多無謂的消費,如果茶店沒了,許多人心理上會流離失所,也有很多小姐會失去工作,不是所有人都喜歡咖啡廳、健身房、現代化的卡拉ok,fb和ig。
疾管署公布萬華茶藝館群聚活動史,網友揪出有連5天出現在「鴻達茶藝館」。 圖:翻攝陳逸婷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