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任100天的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第一次以總統之尊在國會發表演講,侃侃而談從國民施打疫苗談到創造數十萬個工作機會,展現讓人民有感的自信,以及大篇幅說明兩項重要政策「美國就業計畫」和「美國家庭計畫」,顯然拜登政府當前的施政將以內政作為首要之務,尤其是提振內部經濟發展,是讓美國得以化危機為轉機的關鍵。

當然,拜登也提及來自外部的挑戰,內容聚焦在他對中國的觀點,數度提到中國和習近平,就是要展現他對美國利益與世界秩序的重視,以及重建美國與復興民主的決心。

執政蜜月期已過 拜登展現重建美國的決心

日前,美國公布了拜登上任初期的民調結果,滿意度為53.4%,雖然排名是自雷根(Ronald Reagan)以來七位總統中排名第五,但仍大幅高於前任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歷經100天的執政蜜月期,這場國會演說正好給拜登機會來提出他的「百日新政」,當然擁有國會多數的民主黨應當會傾力支持他所擘畫的國家發展藍圖。

力圖四年後捲土重來的共和黨絕對不會有好臉色看,尤其是對於拜登要增加大幅財政支撐的經濟復甦方案,特別是打算課徵的富人稅,勢必成了國會朝野攻防的議題。不過,當然拜登也是有所準備而來,他的演講直接破題點出當前美國面臨的挑戰,包括疫情大流行、經濟蕭條及民主襲擊,這些問題都是兩黨關注的面向,也是攸關著美國未來的競爭力與影響力。

如何聚焦朝野共識甚至爭取跨黨派的支持,拜登必須談及超越黨派都認同的議題,那便是來自中國的威脅,他蜻蜓點水、言簡意賅的從民主、軍事到經貿,說明了美國必須重視各種投入與建設,來防止這些競爭國家的挑戰,而這也呼應了他所強調的「重建美國」,甚至是要讓美國準備好起飛、再度動起來的一部分,可以說這是一場全方位的演講。

正視美中制度之爭 一場民主與專制的較量

拜登特別提出來自外部的民主衝擊,他直接點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稱習近平對他表示「民主無法發揮作用,做事太慢,專制才是未來的潮流」,他甚至直接形容這是美中之間的「民主與專制較量」;換言之,拜登這麼說有兩個重要意涵。

首先,習近平確實如他在兩個月前外交政策演說中的形容一樣,「習近平骨子裡根本沒有民主」,而習近平直接亮出專制體制的正當性與可行性,那是一種中國「平視美國」的意念,正也是要展現中國有意取代美國地位的野心,這點在三月中旬中共外事辦主任楊潔篪嘲諷美式民主的缺陷便可看出。

其次,拜登有意凸顯中國正在與美國進行制度之爭,這就是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在年初參議院聽證會中所言美中之間是「科技民主」與「科技專制」的差別。在美國眼中,中國就是在對外擴散人類文明與政治信仰的詮釋,挾著過去對外經濟利益的扎根,化成一把可以與美國競逐的銳實力,中國投資了許多弱勢國家,打造「挺中」的國際投票部隊,同時發揮典範轉移,將專制統治經驗移植到這些國家,成了說好中國故事的代理人們。

重視印太區域穩定 如同歐美北約軍事合作

演講中,拜登強調「復興民主」的概念,美國必須重啟全球價值守護者的角色,對內對外證明民主的作用與價值,這從美國白宮3月初公布的「臨時國安戰略指南」(Interim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ic Guidance)便可窺知一二,報告提及中國不斷拉高戰狼外交姿態,操弄愛國民族主義,對全球與區域帶來衝擊及挑釁。拜登在這次國會演說中提及印太區域的重要性,美國有責任強化軍事部署來維護該地區的穩定與和平,就猶如美國與歐洲國家的「北約」(NATO),這似有與盟友組建印太版北約的意味。

最新一期的《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指出習近平更加專制,不但踐踏對香港五十年不變的承諾,近期更操作民族主義意識,他可能武統來維持或增強自己政權的正當性;換言之,美國因而更重視台灣安全的重要性,在不久前美日元首聯合聲明就再度強調台海穩定的共識,就是要嚇阻中國不要試圖用武力來改變現狀,並協助台灣免於中國的脅迫與滲透。

可以留意的是,拜登再度反對來自中國的不公平貿易,尤其是竊取智慧財產權與科技,言下之意,拜登政府會持續關注美中經貿的矛盾,若再對照拜登先前提及要組建半導體供應鏈,台灣掌握了全球先進的晶片技術,以及拜登支持AI、生技、綠能等發展,都和台灣六大核心產業計畫相關,這都是台美經濟產業深化合作的契機與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