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面臨半世紀以來最嚴重乾旱,尤其中南部水情吃緊,已啟動限水措施,而農業、畜牧業甚至半導體產業也都受到缺水影響。台灣身為晶片供應鏈關鍵,缺水問題備受世界矚目,BBC更撰文報導台灣缺水現況,指出政府水資源管理不當、加上輕視氣候變遷,恐讓缺水的影響擴及全球半導體產業,並對台灣農業造成危害。

BBC以「為什麼世界需注意台灣的乾旱」為題撰文,指出台灣位處熱帶及亞熱帶,經常有颱風、季風通過,被認為是全球最多雨的地區之一,然而去年卻罕見地沒有颱風,導致降雨量驟降,使台灣陷入56年來最嚴重的乾旱,許多水庫蓄水量不到20%,有些甚至低於10%。其中,作為台灣市值近千億美元半導體產業主要水源之一的新竹縣寶山第二水庫,蓄水量更達到有史以來最低,只有7%。

報導稱,如果寶山水庫與全台其他水庫都近趨乾涸,可能對全球晶片電子產業產生危害,因為大約90%的先進晶片都是由台灣製造;半導體產業是台灣經濟的重要支柱,但需要大量的水才能清洗高科技設備的晶圓器材,為了確保晶片供應,政府去年停止灌溉超過7萬4000公頃的農田,中部地區還實施「供5停2」分區供水。在乾旱地區,包括半導體製造商在內的大批量工業用戶,被要求減少13%的用水量,非工業用戶如美髮沙龍和洗車業務,則被要求減少20%的用水量。

在水情吃緊情況下,農業也受到很大衝擊。報導採訪新竹第四代水稻種植者莊正燈,他表示自己因為缺水,被迫放棄7公頃的農地,對於政府限制其他產業用水,將水資源投注在半導體產業的政策感到不滿,「政府不應該完全停止供水,可以改為每週給我們1到2天的水,其餘的農民會自己找辦法,但是現在是完全停止供應,將重點完全放在半導體產業上。」

莊正燈說,政府雖然有對農民進行補償,但補助款卻是落在地主身上,農民不敢反抗,擔心未來會無法繼續承租。且就算農民拿到補助款,仍會陷入失去長期經營的客戶或品牌價值的風險,「農民真的很無助。」

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執行長許晃雄指出,台灣自1960年來每年降雨天數都在減少,而印度洋的暖化趨勢,可能是導致去年太平洋產生高壓氣流,造成夏季降雨量、颱風量減少的主因,「氣候變遷從來沒有成為政府或社會討論的核心,每個人都在擔憂氣候變遷,但僅僅是口頭上的關心,並沒有因此採取任何行動。」

報導引述幾位受訪的觀點,表示政府對水資源管理的疏忽可能也是造成水資源短缺的根源,一位年輕的農民指出,整體來看,台灣降水並沒有不足,問題是水資源該怎麼利用,包括水管漏水以及「東水西送」等問題。

另外,報導也指出台灣「低水價」的問題,被指控是導致消費者缺乏節水動力的原因。台灣水價為每噸新台幣11元,水費相當於韓國的半價,更比美國低4倍、比英國低6倍。

對於水價調漲,水利署表示,基於社會經濟發展及公平性,目前仍在評估相關計畫。報導提到,水利署轉而尋求海水淡化廠作為解決缺水的方式,新竹也設置新的海水淡化廠,希望緩解缺水問題,但該廠每天只能處理1萬3000噸的水,相較於竹科每天需要17萬噸的水,根本不夠用。

面對水情吃緊,被限水的民眾只能到供水站提水;台積電等晶片製造廠則設法將水回收重複利用,或者從其他地方購水;農業方面,莊正燈告訴BBC,他種植的是西瓜和向日葵這些不太需要水的農作物,如果每次乾旱都要犧牲農業,可能會使台灣本來就很低的糧食自給率惡化,BBC也在文末直言,若台灣不好好應對挑戰,農業及享有盛譽的半導體產業恐將在未來受重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