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正日益分化為壁壘分明的兩大陣營。中共和美國都正在國際上全力爭取支持者,並快速建立各自的對抗集團,雙方的大外宣也都紛紛上場。

拜登在3月25日的首次總統記者會上已明確提出了一種基於「治理模式」之間地緣政治競爭的外交政策,拜登甚至把這一挑戰稱為「21世紀民主與專制的較量」。而且,他把習近平與俄羅斯總統普京作類比。他強調:「他們認為專制是未來的潮流,民主在一個日益複雜的世界行不通。」

拜登的宣示其實已承認:普世價值的民主自由人權價值正在面對以中共為首的新集權主義之嚴重威脅。

美中徹底撕破臉,各自加速拉幫結派

拜登在記者會上對全世界宣示:美國要「與盟友合作,就中國對台灣、香港、南海、網路攻擊的行為及新疆維吾爾少數族裔受到的待遇,向北京究責。」同時,拜登還發出豪語說:「我看見美中激烈競爭。他們總體目標是成為領先、最富裕、最強大的國家。但在我治理下,這種情況不會發生,因為美國會繼續發展壯大。」

 
美中高層為期2天的會晤在3月19日落幕,雙方會談不歡而散。 圖 : 翻攝自新華社

3月30日《紐約時報》發表〈專制聯盟vs.民主聯盟?中國欲領導新國際秩序〉一文提及:

自從拜登當選以來,中國一直試圖阻止美國形成一個對抗中國的聯合陣線。它呼籲美國新政府恢複合作,而不是繼續川普時代的對抗。中國與他國,包括與歐盟簽署了貿易和投資協議,希望將拜登排除在外。

這些努力沒有奏效。拜登的策略在上週已初見成效,美國、加拿大、英國和歐盟聯合宣布,在新疆問題上對中國官員實施制裁。中國立即予以譴責。......

另一邊,中共外長王毅從阿拉斯加返國會晤了俄羅斯外長之後,及時兼程前往中東訪問了幾個美國的傳統盟友,包括沙烏地阿拉伯和土耳其,但其最重要行程則擺在訪問伊朗,並於上週六(3月27日)跟伊朗簽署了一項全面的投資協議。該簽署的一攬子「經濟和安全協議」,看點乃在於中共同意在25年內向伊朗投資4000億美元,以換取穩定的石油供應,為其不斷增長的經濟提供動力。

伊朗是美國列為制裁的國家,華為公主孟晚舟即因違反此一制裁令而在加拿大遭到逮捕,華為也為此而遭到美國嚴厲制裁並導致業績急遽下滑,陷入嚴重的財務危機中。

但中共卻如此公然對伊朗提供高達4000億美元的經濟援助,其蓄意挑戰美國制裁禁令,與之分庭抗禮的意味極其濃厚。

民主聯盟VS.專制聯盟

根據中國外交部的報導,王毅在與伊朗總統哈桑·魯哈尼(Hassan Rouhani)的會談中說:「中方堅定支持伊朗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王毅說,美國應盡快撤銷對伊單邊制裁,並「取消針對包括中國在內的長臂管轄措施」。

與此同時,習近平在與哥倫比亞進行了接觸後的不久,又公開承諾支持朝鮮。

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左)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右)。 圖:翻攝自新華網(資料照片)

所有的動作所傳遞的信息已經非常明確。中共希望把自己放在主要挑戰者的位置,挑戰以美國為首,通常以民主、尊重人權和遵守法治為指導原則的國際秩序。於是我們基本已經看到浮現的新冷戰局面:

美國組成「民主聯盟」,反共反專制是主軸;

中共組成「專制聯盟」,反西方民主人權是主軸;

去年底美國參眾兩院通過「外國公司問責法案」(Holding Foreign Companies Accountable Act),美國證券交易會(SEC)宣布於3月24日正式開始實施,此舉可能會導致中國企業在美國除牌。該法案要求所有包括中國的外國企業,配合美國審計要求,若有企業連續三年不符合美國的審計標準,將會從美國交易所除名。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3月24日發布聲明還說:在美上市的外國發行人必須按照規則向美國證交會證明自己不受外國政府實體擁有或控制。此外,還需說明董事會中是否有中共黨員、共產黨黨章是否寫入公司章程等。

就此,中共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隨即在25日在例行記者會上疾呼:《外國公司問責法》含有明顯歧視中國企業的條款,美方有關做法是對中國企業無理政治打壓的又一具體行動,華春瑩代表中共表達堅決反對:「我們敦促美方停止將證券管理政治化,停止針對中國企業的歧視性做法。」

布林肯:對中共姑息必會助長「新疆種族滅絕」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 圖:翻攝自Antony Blinken Twitter

3月27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針對中共對待維吾爾人的爭議上再度提出警告,中國制裁兩名美國人是「毫無根據」,且只會讓外界更嚴厲地檢視「新疆種族滅絕」議題。布林肯說:「北京試圖威嚇,並讓那些為人權及自由發聲的人噤聲,只會引發對新疆持續中的種族滅絕及反人道罪行,越來越多的國際檢視。」

中共曾試圖透過動員民族主義發起「新疆棉花不吃這一套」運動,藉著抵制國際品牌H&M(瑞典)再延伸成諸如阿迪達斯(Adidas)、耐克(Nike)、優衣庫(Uniqlo)、巴寶莉(Burberry)等等多達200個國際知名品牌,將之打為「汙衊新疆棉花」仇外俱樂部。

據深知內情者分析認為,這本來是中共慣用的聲東擊西技法。其目的是將美國在新疆議題上所譴責的「種族滅絕」,故意轉移到「血汗棉花」的輿論對戰。然而美國似乎不為所動,繼續追擊對中共「種族滅絕」的究責言論。

瑞典服飾品牌H&M。 圖 : 翻攝H&M

伴隨著美國駐帛琉大使近日罕見隨帛琉總統惠恕仁訪台一事,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亦於4月2日公開表示:台灣是民主領頭羊,美方致力深化對台關係,未來會考慮推進雙邊關係的高階官員互訪機會。

美國發布人權報告,點名旺旺聽命於國台辦

3月30日,美國國務院發布年度世界人權報告,布林肯在報告發布會上誓言,美國將會對世界上的人權問題大聲疾呼。他說:

有些人認為,美國為人權強勢發聲是不值得的,或者說,我們應該只在選定的國家強調侵權行為,而且只能以直接推進我們國家利益的方式......但這些人忽略了這一點。在任何地方站出來維護人權都符合美國的利益。

美國國務院30日發布年度世界人權報告。 圖:翻攝自美國國務院官網

布林肯也承認,美國有自己的挑戰,包括「系統性的種族主義」。他說:「這就是我們的民主制度與專制制度的區別:我們有能力也願意公開面對自己的缺點。」

他也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地的侵權行為表示震驚,並再次提到對新疆維族的「種族滅絕」。

特別引人矚目的,該一人權報告中涉及台灣部分特別舉例提到,旺旺中時媒體集團2019年7月對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駐台記者席佳琳(Kathrin Hille)提出妨害名譽刑事告訴,「顯然是為了報復她揭露中國國台辦與旺旺旗下媒體往來」;台灣國家通訊社中央社也因引述報導而被旺旺提告。

該報告也再次關切中共透過施壓台灣媒體母公司在中國的商業利益,進而影響媒體運作。報告引述台灣記者表示,要刊登批評中共的新聞有困難,因為北京當局施壓在中國做生意的台灣企業,要他們不得在刊登類似報導的媒體版面登廣告。

跟中共密切友好的「華爾街之狼」關閉在華公司

3月30日當天的外媒《路透社》獨家報導說:一群有宗教和社會意識的投資者和一些基金,正就新疆涉嫌侵犯人權的問題,加大力度向西方企業施壓。這突顯出,在緊張局勢不斷升級之際,那些試圖維持商業關係的品牌已面臨諸多挑戰。

這個由50多名投資者組成的團體表示,他們正在與包括H&M、VF Corp, Hugo Boss和持有Zara的母公司Inditex等超過40家企業接洽,要求他們提供更多關於供應鏈的信息,並敦促他們放棄可能導致侵犯人權的情況。該投資人團體受到總部在紐約的跨信仰企業責任中心(ICCR)的支持。

可堪注意的是,報導所提到的ICCR不包括美國頂級基金集團貝萊德和領航集團(Vanguard Group)。根據路孚特的數據,這兩家基金公司管理著16兆美元的資產,是許多在中國面臨壓力的公司的大股東。

而,向來跟中共政權極為友好的「貝萊德」(BlackRock Inc.),則在當天透過該一報導點名,該具備龐大資產公司的一位發言人指出,該公司最近發表的一份報告稱:「未能解決與人權有關的風險,可能會影響一家公司的整個價值鏈,這可能……影響股東價值。」

另一領航集團的一名女發言人也對外表示,該公司「非常認真地對待人權問題,包括強迫勞動的指控。如果一家公司的商業行為或產品危及人們的健康或安全,也可能給投資者帶來長期的財務風險。」

3月31日,上列提到的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在僅僅三年後就關閉了其在中國的私募基金業務,表示將專注於共同基金,以滿足中國金融監管部門要求。

索羅斯猛批:習近平是開放社會的最危險敵人

外國公司則長期以來一直在抱怨說,中國金融市場開放有限。圖為人民幣示意圖。 圖:取自館長陳之漢臉書

報導同時指出:並不是所有投資公司都對在中國可以賺飽飽的市場取得成功而充滿信心。雖然中國一直承諾將進一步向外國投資者開放其龐大的金融市場,實際上,外國公司則長期以來一直在抱怨說,中國金融市場開放有限,實際落實執行情況也不一致。目前來看,開放的範圍和速度仍然有限。

這情勢說明了,縱使是華爾街諸多金融大鱷們高度垂延著中共政權合作操作金融吸金機器的龐大利益,可是在「民主人權」的大旗底下,他們也不得不收斂起無止境的貪慾,以及因此所暴露的巨大風險,而不得不選擇靠到人權價值這一陣營。

這讓我們不免要憶起於2019年1月25日的一則令人突兀的報導。身價億萬的投資大亨索羅斯(George Soros)在瑞士達佛斯(Davos)世界經濟論壇場邊晚宴上發表演說,他指出:

「中國不僅只是專制政權,中國也是最富有、最強大以及科技最先進的國家,這使得習近平成為開放社會的最危險敵人。」

如果連貪欲無上限的華爾街之狼的金融巨鱷們都不得不考慮到與中共交往的極大風險而選邊站了,台灣某部分老是巴望要到中共跟前跪著換取利益的權貴家族,是不是有必要低頭好好謙卑地想一想了呢? 

作者陳昭南:曾任第二屆、第四屆立委、現任《六都春秋電子報》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