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改善空氣汙染,環保署日前發布了22項空氣汙染排放管道和周界標準,選擇致癌率高,且檢測方法齊全的汙染物優先納入控管,不過環保團體批評,環保署在公布規範的時間慢半拍,且原本草案公布72種汙染物,如今減少至22種,環保署則回應,這只是第一階段,其他物種因為致癌性、檢測方法都尚未弄好,就算公告納管,可能也無法檢測。
環保署於110年2月26日訂定發布「固定汙染源有害空氣汙染物排放標準」,宣布優先納管22項物種排放管道及周界標準,評估標準有致癌性、屬環境大氣中重要物種、管制對象明確、具備檢測方法等,考量健康風險和防制技術後才會開始研訂,預計可納管全國固定汙染源89%有害空氣汙染物排放量。
而環保團體日前發出聲明,表示環保署在訂定有害空氣汙染物排放標準慢半拍,且草案原本公布的第一波列管汙染物有72種,如今大幅減少至22種,要求環保署擴大管制,說明清楚,並出版有害空氣污染物年報,讓更多人了解生活周遭的有害空氣污染物,進而懂得做出有效的應對。
環保署回應,本次發布的有害標準因適用所有固定汙染源,影響產業層面廣泛,經過多次的工會及環保團體溝通、專家學者諮詢、公聽及研商等討論會議,參採各界建議,篩選出優先納管物種。
環保署表示,雖然第一批公告納管的有害空氣汙染物,從原本草案的72種減少至22種,但尚未納入的汙染物,仍可由現行的「固定汙染源空氣汙染物排放標準」、「固定汙染源戴奧辛排放標準」及特定行業別(如廢棄物焚化爐、電力業、鋼鐵業、氯乙烯製程等)排放標準予以管制。
環保署解釋,第一批篩選出的22種物種,都是檢測方法齊全且致癌率高的汙染物,因為還有一些汙染物因致癌性、檢測方法都尚未弄好,就算公告納管,可能也無法檢測。
環保署表示,將持續蒐集有害空氣汙染物排放現況、技術水準及國際管制趨勢等,進行相關健康風險及防制技術可行性評估,並以滾動式分批檢討加嚴與增加有害標準納管物種。
環保署表示,也會推動各大石化工業區(包括林園工業區、臨海工業區、仁大工業區及六輕工業區等)減量工作,透過區域環境監測資料找出重點應優先減量物種,強化重要排放源管制,改善並降低環境風險。另針對公民團體所建議應提出有害空氣汙染物監測報告向大眾說明及改善特殊性工業區監測數據呈現方式等節,將積極研議後續辦理方式,加強說明有害空氣汙染物管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