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核子潛艇艾默羅德號(SNA Émeraude)與支援艦塞納號(BSAM Seine)上個月完成在南海的航行。接下來,英國最先進的航空母艦伊麗莎白女王號(HMS Queen Elizabeth),以及德國一艘護衛艦也都將前來印太海域。《日經亞洲評論》(Nikkei Asian Review)稍早刊登在該媒體服務的專家秋田浩之(Hiroyuki Akita) 的文章,指出歐洲海軍中國的嚇阻能力超乎想像。

秋田浩之指出,派遣軍艦、施加軍事壓力是大國面對某些國家蔑視國際規則,在發表公開談話譴責以及制裁後的第三種手段。歐洲3大強國軍艦東來,是針對北京壓迫香港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以及其在南中國海的強硬行動表達強烈反對。

佩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於10月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英國、法國和德國70%以上的受訪者對中國持負面看法。歐洲三個主要國家對中國的公眾不滿和焦慮現在已經反映在礟艦外交的形式。

秋田浩之指出,中國的軍事建設也對歐洲經濟利益造成威脅。南海是至關重要的航運通道,對英國、法國和德國而言,約佔貿易總額的10%。

表面上看來,中國軍方擁有約350艘軍艦,比美國多。歐洲3大強國僅派出幾艘軍艦並不足以破壞目前在有利於中國的軍事平衡。然而,亞洲和歐洲的安全官員認為,英國、法國和德國的行動至少將以兩種方式幫助反擊中國軍隊。

首先,如果歐洲人表現出在印太海域投射海軍力量的能力和意願,中國別無選擇,只能修改其在台灣和南海方面的作戰計劃。中國軍方將不得不假設,發生衝突時,英國、法國、德國,以及日本和澳大利亞將向美軍提供某種形式的支持。這將迫使中國在採取軍事行動的決定前三思。

其次,如果英國和法國繼續向印太海域派遣船隻,這將導致該地區產生以美國為首的新的海軍合作框架。英國和法國可以通過在該地區反復舉行聯合海上演習來加強與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和其他國家的團隊合作。

秋田浩之指出,英國、法國和德國向印太海域派遣軍艦可能會引起中國的強烈反對,並造成新的緊張局勢。但是其積極作用(就阻止中國在台灣海峽和南中國海的冒險主義而言)超過消極影響。

秋田浩之認為,儘管當前歐洲各國對中國的政策並不統一,但從長遠來看,歐洲可能會對中國採取更強硬的立場。

身為日本人,秋田浩之更關心日本該如何因應這種局勢轉變。他認為,如果歐洲加深與印太海域的軍事接觸,日本的作用也將增加。日本是亞洲唯一擁有航母可以訪問並進行全面維護的港口的國家。日本應假定英國、法國和德國的船隻將定期駛入。對於日本來說,重要的是要通過加強港口的準備,並計劃聯合演習來維持這種合作。

法國國防部長帕爾麗上個月貼文指出該國艦艇已在南海等印太海域巡航   圖:帕爾麗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