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係依舊難解,中國片面以檢驗疑慮為由,今天起(3/1)暫時停止台灣鳳梨進口,引起台灣輿論的攻防,有一論點認為,就是因為蔡政府不願意接受「九二共識」,兩岸官方交流互通停擺,讓中國以「介殼蟲檢驗」的客觀事實陷入難解情況,這樣的說法無非是要撇清中國此舉動「不是政治問題」。

純檢驗?還是政治?

類似的論點強調,全台鳳梨產量出口在外約僅佔一成左右,也就是說十隻鳳梨約有九隻是國人自己食用,所以出口至中國的量不大,不足以證明中國是對台「以商逼政」,中國不會「惡小而為之」,所以,中國說暫時沒說禁止,完全是因為台灣鳳梨品質出了問題,所以台灣要自己反省!

反省什麼?政治上,台灣要回到「九二共識」,恢復兩岸官方協商,再來就農產品出口至中國的檢驗問題與中國商議;產業上,台灣要解決檢驗不過的問題,不管是要以沖水還是要燻蒸,都是自己的問題,莫怪進口國的退運或停止的動作,這是中國的權利,台灣鳳梨出口中國,就鼻子摸摸。

看似替中國擦脂抹粉的說法,表面上好像有點道理,但無論怎麼說,都意有所指的導向「兩岸官方交流」,正好套入中國所設下的「九二共識」,用「檢驗」來掩護中共背後深層的政治考量,如果不是無知,那就是樂當中國統戰的應聲蟲,套路無非是「千錯萬錯都是台灣」,中國只是無奈以對。

鳳梨依賴中國市場?

此外,在台的中國代理人們明明知道台灣鳳梨自銷比例大,卻要配合演出「鳳梨檢疫」的合情合理,除了是對兩岸情勢、國際貿易的不了解,內心裡深信中國無限強大的鬼迷心竅才是重點。而且,就算鳳梨含水份比例高,不適合長途運輸,但比重僅為一成,台灣鳳梨僅能出口中國?論點上似有偏頗。

當然,中國阻台灣產品也不是第一次,不久前,國台辦才宣布「禁台灣豬肉」,當時便是要透過豬肉來影響台灣國內開放美豬的社會輿論,甚至藉此來操作台灣內部社會對立;依此對照這次的鳳梨風向,套路都一樣,而且都有在台代理人來跟風起壇,槍口對內酸言台灣只會自銷自保,好不快意!

事實上,中國對台根本居心不軌,明明可以透過行政溝通進行事務性協商,此時此刻,國台辦毫無預警對外公佈,不就是為了達到政治效果,明眼人也知道中共的目的性,一來讓台灣農業基層感到不安,二來藉此逼迫台灣政府就範向中國妥協,最重要的是,讓台灣政治變天,營造親中勢力上位的機會。

中共對台就是惡小為之!

對中國而言,深知要「寄希望於台灣人民」根本不可能,也難以在沒有把握的前提下對台灣採取強勢的軍事手段,因此,「以戰逼和」的目標上,「溫水煮蛙」讓台灣失去警覺性,以及「棒子與蘿蔔兼施」來以經促統,達到政治震攝的效果,連豬肉沒有出口至中國、鳳梨出口比重鮮少都要下手,這不就是「以惡小而為之」的邪惡邏輯。

中國封鎖台灣鳳梨的問題癥結點,就是為了政治操作,這任誰說項都是改變不了的事實,從實務上來看,國際貿易也從來不是單純的經濟議題,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經貿衝突,政治因素本來就參雜其中;然而,一心想把兩岸經濟關係淡化政治意義,合理化中國的懲台動作,根本是癡人說夢話,而且價值錯亂!

從維護台灣貿易權益出發!

站在台灣的角度,當然必須捍衛台灣農民的權益,向WTO申訴是可以考慮的模式,畢竟依據WTO的「食品安全檢驗與動植物防疫檢疫」(SPS)的規定,台灣鳳梨出口至中國的合格率高達99.7%,而且可以用其他技術來去除風險,進而要求中方應當在貿易公平對待的出發點,應採行最小的解決措施。

假若中方不願與我方展開技術性對話,依舊執行暫停禁令,那麼農委會在確保鳳梨農民的損害降低之餘,必須盤點當前各產業、產品類別出口至中國的情況,一來掌握若中國再次無預警出招可能導致的衝擊,二來規劃可能的因應方案,以及依據產業及產品特性分散多元市場,以降低單一進口國的風險。

兩岸之間經貿過度依賴,對台灣經濟安全將帶來傷害,事實上,自2016年,中共減少中客來台觀光,便可以看出中國對台居心不軌之意。其實,市場可以透過多元經營來降低風險,但是技術與研發卻是一去不復返,衍生的代價更是難以估計,過去台灣農業技術外流至中國存在各種形式,這是侵蝕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超前多元佈局降低風險!

中國自2008年開始不斷採購台灣農產品,表面上看似一筆不錯的生意,背後暗藏的目的便是要台灣產品對單一市場的依賴,尤以兩岸距離相近,農產品又有的時效與保存,出口至中國當然是最省力又能賺錢的路徑,但是,同前述所言,當中國取得關鍵技術,以及台灣對中國市場依賴的關係,那麼農產品的貿易便是政治工具的一環。

台灣當然要正視這次兩岸鳳梨事件,務實處理也是一個應對風波的選項,從產品檢驗的角度來進行兩岸事務性磋商,同時也必須從國際貿易體系來去維護台灣的經貿權益;不過,長期來看,我們還是要全面檢討當前兩岸貿易往來的結構,針對程度上依賴中國市場的商品進行評估,並研擬可以多元分散的出口機會,以及一套當中國終止台灣產品進口的因應方案,方能降低來自中國市場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