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社會亂象也多,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新頭殼特別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推出三個專欄,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 《愛情紅綠燈》: 每月 3, 13, 23 日刊出 《親情芬多精》: 每月 6, 16, 26 日刊出 《職場多巴胺》: 每月 9, 19, 29 日刊出

前一陣子跟某個合作單位討論親密關係講座適合的題目時,邀請方提到了「有許多朋友都希望透過課程學習關係經營的技術」。的確,坊間的關係經營技巧課程近幾年如同雨後春筍般地四處開立,讓我想起某次帶領工作坊時有個結婚20多年的女性參與者跟我分享她這幾年不停地報名各個講師的溝通/關係經營課程,希望把技巧帶回家和先生做嘗試但關係卻始終沒有改善,後來她覺得是「先生沒有一起上課,所以他缺乏技術」才會這樣。

記得當時,我問了那個女性參與者一個問題:「所以妳覺得跟先生的關係不佳,只是因為『缺乏技巧』嗎?」,她想了想說:「應該是吧!」,我:「妳和先生有核對過彼此在這段關係中,要的是什麼嗎?」,女性參與者突然看起來很興奮地回應我:「他從來都沒有說過,不然老師你教我們怎麼問可以讓對方回答,好不好?」,「那妳在關係中要的是什麼呢?」我提問,女學員突然陷入了一陣沉默……。

耶魯大學心理學系的教授Robert Sternberg在1986年提出了一個為人熟知的「愛情三元論」,把親密關係區分成:激情(Passion,人與人間原始的欲望)承諾(Commitment,願不願意為一段關係負起責任)親密感(Intimacy,兩人間的深度了解/認識)。理所當然地,一段關係能否一直持續會跟雙方是否願意不斷給予並遵守承諾有關,也因此許多人在面對感情上的難題時就會尋求能讓彼此持續承諾的技術;但這幾年在自己/朋友的感情和在會談室與來訪者的討論,讓我逐步意識到:親密感對於一段親密關係的實質性或許是更重要的

許多人對「愛情三元論」的理解都停留在那三個元素上,但其實不同元素間的交集也是理解一段關係很好的方式(對應關係見圖1、愛情三元論示意圖)-

非愛戀關係(Non-Love:關係中三項元素皆沒有。

喜歡/友誼(Liking/Friendship:很了解對方,但對彼此沒有欲望也無需為關係負責。

迷戀(Infatuated Love:著迷在對方給自己的吸引力上,但彼此並不了解也未付出責任。

空洞的愛(Empty Love:並不為對方吸引也無互相了解,只是為了經營關係而持續。

浪漫的愛(Romantic Love:為對方所吸引且試著相互了解,但兩人對關係沒有責任。

友伴的愛(Companionate Love:較友誼強烈,了解彼此且經營長期關係,但無外在吸引。

愚蠢的愛(Fatuous Love:彼此沒有深入了解對方,僅為了外在的欲望而承諾長期關係。

完整的愛(Consummate Love:三種元素皆有,人對親密關係常懷抱的理想。

愛情三元論示意圖 圖:趙奕霽/提供

在親密關係中,我們常看到隨著時間三個元素有所增減的狀態,像是許多老夫老妻到了關係的中後期激情的比重下降許多,取而代之地是跟對方有很踏實、穩固的親密感;當然也有夫妻在激情消逝後,親密感卻沒增加而只是為了小孩、維持已婚/死會身份而留著關係……。

當看到元素間的交集出現後,可以看到一段關係如果缺乏對另一半的了解,這樣的感情是空洞而缺乏實質意義的;然而,關係不是單向的,要增進彼此的了解就必須先增進對自己的認識且願意在關係中坦露自己。

「我在關係裡要的是什麼?」、「我現在的感受(開心、難過、害怕……等)是基於什麼?」還有「這件事『必須』這樣做是我的需求還是我另一半的需求?」慢慢變成我在關係中、我在協助來訪者釐清自己關係時最常出現的問句。

「那我的另一半不願意坦露自己怎麼辦?我有什麼方法可以看出他在想什麼?我要不要帶他去上課?」,人永遠沒有辦法控制或完全理解另一個人,我們可以從先認識自己、處理自己在關係中的議題開始,逐步開始願意先和另一半分享自己的感受與想法、邀請另一半也作表達,過程中去學習開放、不批判地接受兩個人在關係中不是時時刻刻皆有相同想法/價值觀。

最後,我回應了合作單位:「如果要講一段關係的經營,我不建議從溝通技巧開始,因為會讓人不斷只是追尋更多技巧;先探索自己對親密關係的觀點、發現自己在親密關係中的期待和渴望才是關係能走的更踏實的根基。」

文:趙奕霽臨床心理師新竹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

(本專欄由新頭殼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共同合作)

趙奕霽臨床心理師   圖:趙奕霽/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