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藝數位公司」(Airiti)是一個學術論期刊、論文、電子書等資料服務的平台,其實就是資料庫的經營商,這對於各研究機構及科研從業人員而言是眾多學術資料蒐尋系統的一種,無論如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多個可以使用的文獻搜尋管道對從事學術研究者來說相當重要。華藝公司在2000年成立時便是以提升華文知識的能見度,以及把台灣的學術成果鏈結國際學術社群為目標,可以說,自詡成為國際重點學術資料庫中的專業平台。

不過,近日華藝公司爆發讓人傻眼的事件,為了與中國學術市場合作,成立的「台灣學術文獻數據庫」卻惹議將台灣學者所發表的學術文章內容進行竄改,對比同樣是華藝經營的「線上圖書館」,只要論文中出現具敏感的「我國」用字都被改為「台灣」,而文章內容涉及到中國敏感議題的研究,例如「國立」、「香港反送中」、「民主」等主題,不是「被取消」原文檔案下載的連結,不然就是「直接下架」讓該篇發表「完全消失」在該系統之中。

華藝公司高層對外表示這是再正常不過的「學術貿易」行為,在推廣資料庫的「學術傳播」過程中,本來就必須遵照當地國的法規與管理制度,聲稱「做生意不喜歡牽涉政治」,但必須依照「買家的需求」從善如流。華藝對如此重大爭議的回應竟是如此敷衍了事,尤其與該公司追求專業、人性、國際的服務精神相違,顯然犧牲台灣學術研究的自尊來換取中國的華語市場,就算文章作者的原著權益被侵害也都在所不惜,同意「引進方的詮釋權」的說法實在讓人感慨與無奈。

或許從「在商言商」的角度來看,華藝公司對於中國審查採取順應臣服的態度,猶如諸多台商企業在中國的投資必須符合當地的法規與管理制度,看來是再正常不過;只是,資料庫業者如此「尊重購買方需要」的考量仍必須回到取得台灣學術機構與著作當事人的「授權同意」,換句話說,授權方如果認為這樣已侵害的著作權與授權範疇,那麼就有中止授權關係及要求損害賠償的權力,若只是解釋「難免有各地區國家的不同規定」,則似有卸責之嫌。

當然,中國抑制學術自由交流與傳播早已不是新聞,2007年中國廣電總局便向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主編的《中國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提供一份超過300篇的期刊文章,要求該期刊在中國網站下架撤除,當時《中國季刊》做出撤出文章的決定,但不久後來自學術界的嚴厲抨擊,方才又在中國網站重新上架,顯然中國透過對外資源挹注國外學術機構的手法,要求國際學術社群聽命行事,侵害研究自由連「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收錄的期刊都不放過。

如此看來,華藝公司會放任中國的合作公司進行學術論文的「紅色審查」,無非是從中國的「人口紅利」去尋租更多當地的學術單位購買資料庫,這與華藝公司堅稱的「學術內容平台輸出」和「堅守學術傳播不受限」的說法相違背;然而,對照數年前中國曾傳出有意在兩岸三地中推行「學術成果相互承認」的機制,如今看來,中國干涉學術研究的渠道相當多元且日益完備,要求政治正確才是中國學術市場的唯一法則,營利的廠商也只能忍氣吞聲。

持平而論,華藝公司的學術資料庫平台已因此失去學術市場的信用,那些冠冕堂皇的說詞早被台灣學術界給唾棄在地。在學術自由的精神下,市場競爭的概念本來就不能擴大解釋,尤其是客觀、實證的研究課題,在沒有造假、抄襲等學術道德瑕疵之下,縱然有存在不同的批判觀點或推論結果,都應當在學術領域當中進行自由交流的討論,這一直是學術運行的基本原則。

如果「識時務者為俊傑」將政治敏感的神經傳導到研究寫作之中,圖得是能發表刊出、能被擴大引用的利,那麼學術研究的公信力何在?學術傳播的公益性又如何維持?而這些不就是中國政治禁聲下的殺雞儆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