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氣候變遷表現有待加強

看守德國(Germanwatch),新氣候中心(New Climate Institue)與歐洲氣候變遷行動聯盟(CAN-Europe)公布針對全球57國與歐盟評估「氣候變遷表現指標」(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CCPI)年度報告。主辦單位與往年一樣不認為有國家表現值得列入前三名,名次從第四名排起,台灣排名倒數第五,在各國中仍屬於末段班。

評估對象涵蓋全球溫室效應氣體總排放的九成以上,評估重點為: 溫室效應氣體排放,再生能源比率,能源使用等實際表現,加上國內外政策;前三項比重占總分八成,是依據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最新資料,從現況、趨勢、與增溫遠低於攝氏2度該有的路徑差距計算所得。兩成的氣候變遷政策分數是綜合各國學者專家、民間團體代表所得。 台灣在國際氣候政策、國家氣候變遷目標部分成績差強人意;但溫室效應氣體排放、再生能源排、能源使用排名都不甚理想。

台灣抬高基準量,延後目標年比較

台灣從20多年前就開始關注氣候變遷問題,但減量目標沒有越來越積極反而一再往後拖延。1998年第一次全國能源會議訂2000年為基準年,2020年溫室效應氣體排放將回歸基準年排放。2007年民進黨政府與2008年國民黨政府一致將目標年延後為2025年。2015年將排放量比2000年多出近兩成的2005年改為基準年,目標為2050年減半,2025年減10%。但根據能源局最新資料,這兩年僅算能源使用的二氧化碳排放都比2005年溫室效應氣體總排放高!有哪些計畫可以在2025年控制排放量比新基準少一成? 還是屆時再度修改基準年或延後目標年?

台灣不分黨派擁抱高耗能產業

對此,台大大氣系退休教授徐光蓉分析,過去二十年來,歷任執政者不分黨派都沉溺於三四十年前以高耗能產業帶動經濟的發展模式,畏懼財閥們批判,只知盡所能地設法填補他們「缺水、缺電、缺工、缺地、缺人才」需求,怯於規範;導致工業部門和石化原料為主的非能源部門持續消耗六成以上進口能源,二氧化碳排放居高不下,近年甚至不減反增。為政者只迴護少數業者利益,忽略社會與環境資源應該合理分配與永續經營 --- 是台灣許多問題的根源,氣候變遷因應問題是其中之一。

由於日韓的氣候變遷表現較去年進步,徐光蓉認為,台灣對氣候變遷一直採取觀望態度,過去日韓與台灣相似,在國際壓力與承受不少氣候變遷影響,日韓政府陸續宣布2050年齡碳排放目標,是否真心誠意? 要看提出的2030(或更近)目標為何才確認。台灣在2015年底巴黎協議即將舉行時,宣布2030與2050年減碳目標,分別是比基準年2005年減少20%與50%,至今沒有修改的更嚴格跡象。

徐光蓉說,不分藍或綠,台灣政府熱衷於推動正式參與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但是沒有考慮: 台灣是否能配合巴黎協議腳步? 但台灣即使不是UNFCCC締約國,產品含碳量會不會成為台灣出口的障礙? 應該認真學習先進國家在減碳與提升再生能源比率的努力。氣候問題日益緊急,不能再繼續延宕了!

台灣在各項氣候表現指數都有很大努力空間   圖:徐光蓉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