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議會第三屆第四次定期大會開議第二天,市長陳其邁今(7)日赴議會進行第一次施政報告,施政報告封面上一個特別的符號引起議員、媒體與市民好奇與分享。其實,這是陳其邁請文化局研擬的高雄一百主視覺,創意源自副市長史哲,並與文化局一同從歷史元素發想,啟動設計與研究。
 
陳其邁上任市長後,對於城市歷史相當重視,更在9月1日高雄一百當天,請各局處恢復辦理高雄一百的紀念活動,讓學子與市民朋友了解高雄城市發展的歷史和未來願景。文化局表示,高雄一百主視覺是高雄名稱的誕生,是高雄陳其邁現代化的工業大城,是台灣移民城市的代表,是台灣民主運動的歷史縮影,是高雄轉型改造的反省,高雄一百,雖然晚了一點,但現在正式開始,讓我們一起來探尋城市歷史與自己的生命史。
 
文化局說,1920年9月1日是「高雄」首見於臺灣歷史扉頁中,得天獨厚的海港、鐵道路網引領臺灣邁向全世界。高雄州不僅將原來的「打狗」改為「高雄」,更改變了行政、經濟中心,重心由原來位於平原、農業為主的鳳山,移轉為海港邊的高雄,也扭轉了高雄的未來。藉由港口的海陸聯運,高雄迅速起飛,成為南臺灣第一大城。
從縣市合併到國際港灣城市,如今的高雄,有階段性的成果,也依然面對著當代的挑戰。此刻的高雄不只要在國際局勢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完成城市升級轉型的目標,更要為後世的高雄子孫,奠定下一個一百年的發展基礎。
 
文化局指出,高雄一百,我們從探尋高雄的歷史出發,日治時期,昭和4年(1929)2月,辦理高雄市徽(市の紋章)的投稿與票選,最後由住在台南明治町(現成功路一帶)的川本五虎先生獲選。其設計的圖紋,上半部是取自高雄片假名的「タ」,讀音為 Ta,而下半部則是「カ」,讀音為Ka。「タ」加上「カ」讀音為Ta-Ka,跟舊名打狗(Ta-Kao)非常相近。而這也是為目前發現的日治時期市徽中,唯一一枚使用上下疊合文字排列的。上下組合的重錘圖形。粗黑筆直的線條,展現簡潔大氣的力道。
 
為了這次高雄一百的系列活動,文化局與設計師從日治時期的市徽出發,著眼高雄的歷史,結合「百」字字型,輔以圓形設計,發展出高雄一百的主要視覺。不論直式或橫式的識別組合形式,都能一眼感受的「高雄一百」的概念,仔細玩味更能感受城市的歷史與性格。輔助圖案的D,則是表達高雄一百的啟動,雖然晚了一年,不過認識高雄的歷史、了解自己的生命歷史,一點都不會晚。同時選定大地綠、熱情紅、民主黃、鋼鐵灰四種標準色,象徵屬於高雄的CMYK,創作出每個人心中的繽紛高雄。目前高雄一百視覺識別系統版權為高雄市政府所有,外界勿變造運用。相關合作可洽能詢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文創發展中心。
 
文化局說,此刻起,我們也將延續一整年,藉由高雄一百的策展、論壇、個人生命史溯源行動、城市記憶募集行動、刊物出版、文創小物、高雄城市博覽會等等,透過此次難能可貴的機會,讓所有高雄人、臺灣人都能瞭解高雄的城市發展歷程,邀請市民朋友們共同參與,鑑往知來,從了解過去,進而創造高雄的願景與夢想。攜手擘劃高雄未來一百年,讓高雄繼續走入國際,成為世界的高雄。

高雄一百主視覺創意源自副市長史哲。   圖:翻攝高雄市政府文化局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