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總統川普正式提名保守派聯邦上訴法院法官巴雷特(Amy Coney Barrett)為最高法院大法官,於是掀起國際媒體熱烈討論「十月驚奇」這個議題。「十月驚奇」是指十一月初美國總統大選前,最後一刻才出現的某些影響雙方選情的突發事件。

在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時,美國聯邦調查局就曾重新調查「希拉蕊郵件爭議」,最後希拉蕊以些微差距落敗,促成了川普的就任,在研究美國選情的中外學者看來,「十月驚奇」是很有可能徹底改變整個選舉結果的事件。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刁大明今 (29日) 指出,「十月驚奇」通常是指美國國內「皂白不分」的政治攻擊,這種攻擊可能會幫助到某黨的候選人,但是否能翻轉選情,倒是另一回事。

中國媒體指出,川普這次的「十月驚奇」或許會打出「新冠疫苗牌」,因為9月中旬,川普就已表示,考慮在三至四周內在美國推出疫苗,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院長法蘭西斯·柯林斯 (Francis S. Collins) 表示 :「無法預測美國是否能在11月3日之前得到疫苗」。

美國克里斯托弗紐波特大學政治學系學者孫太一透露,因為疫情影響,民眾怕去投票所投票,今年郵寄選票會比以往多得多,這使得到10月底很多人早就把票投了,到最後一刻再發出個大新聞,其影響力要比往常小得多。

在孫太一看來,除了大法官任命、新冠疫苗研發,能形成「十月驚奇」的美國國內因素還有潛在的政府停擺、示威者毀城、川普逃漏稅、BLM種族歧視抗議等。他表示,針對美國西海岸波特蘭等地爆發的反種族主義和反警察暴力示威活動,川普動用了聯邦政府的警力,尤其是邊境和移民官員,強行干預當地的局勢。結果本來快要撲滅的火焰,反倒因為聯邦政府煽風點火的干預而變得嚴重起來。可以預見,川普會繼續相關操作,借力「法律與秩序」來最後一搏。

刁大明分析,美方在疫情問題上進一步「甩鍋」、在中國周邊熱點地區製造衝突、加大對中國企業的制裁、甚至再派高級別官員訪台等可能性都不能被排除,但這些「驚奇」在客觀上可能也不會對美國選情起作用。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對中國來說,我們的應對原則是看清楚美方這種短視做法,不隨之起舞。無招勝有招,不進入他們設定的劇本裡,就是比較理想的狀態。」

「十月驚奇」這一個政治術語由美國前總統尼克森 (Richard Milhous Nixon) 的助手威廉·凱西於1980年首次提出。2016年10月30日,英國BBC以「十月驚奇它會影響美國大選嗎?」為題報導,回顧了從1972年大選開始經歷的「十月驚奇」。1972年10月26日,當時的美國國安顧問季辛吉 (Henry Alfred Kissinger) 代表尼克森政府對外宣稱「越戰勝利在握」,選舉結果是尼克森以壓倒性優勢連任。

1980年選前,美國前總統雷根 (Ronald Wilson Reagan) 嚴厲譴責伊朗扣押美國人質的行為,而伊朗方面10月傳遞出的消息是「卡特 (Jimmy Carter) 在白宮期間不會釋放人質」,於是選舉結果是雷根以壓倒性優勢贏得選舉。

2000年投票日前數日,小布希因酒駕被捕的歷史案底被曝光。在小布希承認過去有酗酒問題後,選前一天的民調顯示,多達80%的美國人認為,這些陳年舊事與競選無關。選舉結果是,民主黨候選人高爾(Al Gore)在普選中領先,但計票結果卻顯示小布希以微弱優勢獲得選舉人票的多數。最後,美國最高法院判定小布希贏得佛州選舉,從而也贏得大選。「十月驚奇」從過去以來就有可能影響美國選舉結果。

美國現任總統川普(右)、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拜登(左)。   圖:新頭殼合成/翻攝自拜登、白宮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