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社會亂象也多,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新頭殼特別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推出三個專欄,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 《愛情紅綠燈》: 每月 3, 13, 23 日刊出 《親情芬多精》: 每月 6, 16, 26 日刊出 《職場多巴胺》: 每月 9, 19, 29 日刊出

前一陣子,心血來潮重溫了一齣頗有人氣的美劇《摩登家庭》 (Modern Family),劇中的男女主角是一對夫妻,某一集太太在處理廚務時,先生一句跟「溫沙拉」有關的話點燃了她心中的怒火,於是兩人有了很大的衝突,隔天夫妻倆看似雨過天青,但男主角始終摸不清楚前一天的爭執是怎麼開始的;就這樣,到了該集的後半段終於又踩到太太的地雷,太太氣得拂袖而去。

這樣的場景讓我想起了自己或許多當事人和另一半爭吵的畫面,當然不會像在影集中那樣的滑稽(或者如果當下有旁觀者看到也可能覺得我們很荒謬),爭執的開始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最後卻往往掀起一場難以平復的淘天巨浪。

曾經有個朋友和另一半分居兩地,這位朋友有小酌的習慣,但喝酒的量也從未大到會酩酊大醉的地步,然而他的另一半卻很介意。一開始,當對方提到不喜歡交往的對象喝酒時,我的這個朋友就開始有了一些調整,自己一個人時就不再喝含酒精飲料,只有當朋友聚會時會多少喝一些;另一半卻仍然持續地針對這個部份提出不滿,最後兩個人大吵一架,整整三個月都不再見面。

我問朋友:「那她(朋友的另一半)有說為什麼不喜歡你喝酒嗎?」

朋友:「我怎麼會知道?她就是一直說要我把酒戒掉啊!」

後來,當兩個人把事情談開,才發現因為男方喝酒的場合多半是跟朋友聚會,另一半遠在他鄉時,就常會覺得男友寧願花時間跟朋友喝酒,而不願多來陪伴自己,於是在不安全感越來越大的狀況下,又不想像個爭寵的醋罈子,就把這樣的怒氣都轉嫁到了飲酒行為上。

就像這樣,許多的爭吵我們往往都太過執著在表面的「事件」上,忘了去看「事件」背後代表的「意涵」,像我這位朋友的另一半在執著喝酒的背後,其實有著很大的不安全感和對交往對象的期待,但沒能說出口前,要發現藏在細節裡的魔鬼是很困難的。

一段關係能夠更親密,需要的不僅僅是在衝突後持續溝通的意願,更重要的是兩人能否繞過這些浮在眼前的表象,看到並處理自身的內在需求(記住,不是提出需求後期待他人替自己滿足)。像是朋友的另一半可以思考,自己對於伴侶喝酒行為的執著是從何而來;朋友同樣地也可以思考,自己在對方要求和朋友聚會不要喝酒時,是怎麼出現了很大的情緒和抗拒。久了之後,雙方也越能真正去溝通爭執的核心,而不會淪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狀況。

親密關係的經營,有時候很像在一個景色優美卻暗藏地雷的原野上漫步,若雙方不能在歷程中逐步形成地雷偵測器(對自身、彼此更深入的了解),久了就容易變得在原野上步步為營,深怕一不小心又引爆衝突。

作者:趙奕霽臨床心理師/新竹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

(本專欄由新頭殼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共同合作)

趙奕霽臨床心理師   圖:趙奕霽/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