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經國日記揭密》作者黃清龍表示,蔣經國生前最後幾年的民主改革,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改變。蔣經國並不是個改革者,是被迫的,因為他晚年的身體不行和兒子太不成材,最後會不會做出決定恐怕還是個疑問。曾為蔣經國英文秘書的前總統馬英九今(24)日對此回應,經國先生最令我敬佩的,就是他出身威權體制,卻能親手終結威權體制,實施「解除臺灣戒嚴」、「開放大陸探親」、「國會全面改選」。

黃清龍探討蔣經國對於台灣是否為民主改革者不甚認同,原因來自,從日治時代存在人民反抗精神,省籍問題導致威權軟化,國共制度產生的民主假戲真做。美國透過軍事協防與經濟援助穩定台海局勢,意識形態影響台灣,美國支1980年黨外運動。還發現,鄧小平推動改革開放讓他擔憂中共對台統戰攻勢,如以強硬手段鎮壓黨外,失去海內外民心。1980年第三波民主浪潮擴散到南韓與菲律賓,再加上「林宅血案」、「陳文成命案」、「江南命案」,讓社會動盪不已的「十信案」,顯示既有的統治機器已經失靈,如不改革就等著別人來革命。

馬英九在臉書回應,最近有一種說法,指蔣經國總統晚年推動政經改革是出於情勢所迫、政躬違和與子嗣不賢,我深感詫異。謹以擔任經國先生秘書6年多的經驗,解釋「解除臺灣戒嚴」、「開放大陸探親」、「國會全面改選」這三個面向。

臺灣從1949年宣布戒嚴,到1987解嚴,前後38年。1985年,前美軍顧問團團長、經國先生的好友戚烈拉(Richard G. Ciccolella)將軍來函,建議解除臺灣戒嚴,因為戒嚴在西方是國家遭遇危急情勢時才採取的措施不久,經國先生找我去問:「戒嚴」這個字的英文是什麼?我說是martial lawmartial law在英文的意思是military control(軍事管制)或no law at all(無法無天),他聽了不以為然地說:「臺灣哪有軍事管制,也沒有無法無天啊!」一年後,1986107日,經國先生接見美國華盛頓郵報發行人葛蘭姆(Katherine Graham)女士,被問到戒嚴時主動表示:「我國將在制定國家安全法令後解除戒嚴並開放組黨。」

馬英九說 : 張副秘書長告訴我,經國先生已決定開放大陸探親,要我草擬方案呈報,原則上透過紅十字會經香港進行。經連串修正核報,該方案於當年112日實施。經國先生這個石破天驚的決定,尊重了民意,照顧了老兵,也改變了兩岸關係。198711月底,經國先生突然要我到七海寓所見面,那時已病得不輕的他躺在床上,問我國會改選案的進度,我說進度卡在有些國大代表主張設立「大陸代表制」以延續中華民國法統。他問我,政府當年遷臺,有沒有宣布我們在這裡還是代表全中國?

馬英九表示,經國先生說道,其實只要是根據《中華民國憲法》選出的代表,當然就代表中華民國法統,不需要再設「大陸代表制」。因為我也不認為國會該設立大陸代表,這種代表如何在臺灣選出,又如何能代表大陸呢?既不合理,也行不通。經國先生的這項決定,排除了國會全面改選的主要障礙,讓臺灣的政治民主化,再向前邁進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