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院討論已久的國家英語頻道議題,最近付諸行動,開始籌備工作,打算動支行政院第二預備金,委託公視開啟所謂的前導計畫。沒想到此舉卻引起部分公視董事、傳播學者與媒體工作者的反彈,質疑政府「罔顧公視的獨立性」、「要搞大外宣」。消息曝光之後,文化部長李永得則澄清,並沒有要成立英語頻道,而是要用OTT的方式,設置一個網路影音平台。
對於雙方的衝突,可能有一些溝通的誤解存在,也可能有需要講清楚,說明白的公共媒體基本精神的問題,不過這剛好提供社會討論台灣英語頻道的機會,讓大家正視這個議題,不是件壞事。
首先,台灣是不是需要一個以國際人士為受眾的英語媒體(頻道也好,平台也罷),讓世界更了解台灣?筆者相信就連大聲提出質疑的公視董事馮小非,也不會否定這個方向。但大家現在懷疑的是,如果這個英語媒體的催生程序沒有尊重公共媒體由下而上的獨立精神,將來會不會發展成一個只對政府歌功頌德的「大外宣」?
政府未必有這樣的想法,但媒體人的質疑也不是沒有道理。政府必須要充分認知到,台灣最大的資產就是民主自由,只要我們呈現自己開放多元的真實面貌,就是最好的國際宣傳。因此,政府有必要檢討推動的程序,更需要公開宣示,未來這個英語媒體平台仍然會秉持公共媒體的精神,不會變成為政府擦脂抹粉的大外宣!
其次,在技術面的層次而言,目前文化部以網路媒體平台的方式試行,是比較務實可行的方案。筆者曾任英文報紙Taiwan News 的執行副總編輯,也曾任職司國際傳播的中央廣播電台總台長,深知媒體外語內容的產出不是件容易的事,絕對不是錢砸下去就好。媒體內容是一種文化產品,一個好的外語媒體,最重要的是需要一個龐大的、完整的、具雙語能力的媒體專業團隊。除了台前的主播、主持人、演員、甚至談話性節目的來賓必須有極佳的外語口說能力之外,幕後的導播、攝影等相關人員,也要有良好的外語溝通能力,才能讓工作順利進行。而且這個團隊的人員,至少必須同時具備三種專業能力:第一,對公共媒體新聞與節目的敏感度與專業倫理認知;第二,專業技術面(記者、導演、主播、攝影、翻譯)的本職學能;第三,優良的雙語能力。以當前台灣媒體產業的人力資源來看,現階段要支撐一個英語頻道,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所以,先成立一個媒體影音平台,從專題性、節目性的內容著手,才有實踐的可行性。
最後,筆者想談一談公共媒體資源整合的議題。筆者在擔任央廣總台長時,曾經倡議由央廣來主導英語媒體平台創設的工作。這個主張並不是基於央廣的本位主義,而是因為由央廣主責有三個優勢:第一,立法工程最少,央廣依法負責國際傳播,不需修法就可以做;第二,新增預算最少,央廣年度收入五億多,只要內部預算做調整,所需新增的經費可以壓到最低;第三,相較於其他公共媒體,央廣的外語人才最多。
如果政府不採納由央廣主責的想法,但至少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去整合現有公共媒體的英語人力資源。目前除了央廣節目部有英語組之外,公視與中央社都有英語新聞的產出,在台灣非常珍稀的英語媒體人才中,未來的國際頻道要懂得把握和運用這些已經握在手中的資源,才能在既有的基礎上,逐步成長,追韓趕日。
筆者在擔任央廣總台長時,曾經倡議由央廣來主導英語媒體平台創設的工作。 圖 : 新頭殼資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