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署日前公告民眾「自付差額醫材」將訂定上限,預計8月上路,此消息一出引起醫界反彈,擔心未來較新、較好的醫材的會退出台灣,更可能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狀況,最終受害的仍是民眾,對此,衛福部長陳時中親上火線說明,訂定「天花板價」並非全然不對,主要有2大重點需要觀察和評估。

健保署日前宣布,8大類、352項醫材將訂定民眾自付差額的「天花板價」,只要是同功能、不同廠牌都適用同一上限,如此一來,有高達89%品項會調降費用,雖然,健保署在昨日火速澄清,訂定價格上限只適用於「民眾自付差額特材」,也就是健保給付一部分,超過的部分由民眾自付,並非「全額自費醫材」,但仍引發醫界反彈。

陳時中表示,健保署公布「自付差額上限」,大家會擔心影響醫療品質,或是金額讓民眾選擇權受限,外界也擔心設了一個天花板,超過天花板的東西就都不能使用,陳時中強調,訂定上限價格並非全然不對,而是有2大重點需要評估。

陳時中表示,第一個是要看「價格上限是否合理」,明明這個東西要10萬元才買得到,卻把它定價為2萬元,導致許多人無法使用;第二個則是「功能、效益上的分組是否夠公平」,陳時中表示,若把效能高低不一的醫材都混在一起、分組分得不好,導致比較好的醫材被排擠掉。

陳時中表示,因為這件事情引起很多理念上的紛爭,但健保署當初公告並不只是空泛的講法,而是已經把8月1日上路的新制的價格、分類都已訂定好,大家可以很實際地去檢視這樣的分級是否合理,也可以根據個案提出建議,「大家不用去猜,因為已經分出來了。」

陳時中表示,之所以會有這個政策,主要是很多專家反應,經過一年半的多方溝通,漸漸形成共識,但由於有些醫療團體、醫事人員沒有參與討論,所以有相當疑慮,陳時中也已建議健保署,匯集更多醫療團體、反對的人來溝通,聽取不一樣的想法。

陳時中強調,並不是明天就要實施新制,只是站在希望民眾不要花冤望錢的角度來做,若訂得不好,導致民眾無法使用好的醫材那才是得不償失,陳時中也表示,只要有不合理的地方都可以提出來,不管是新的醫材、舊的材料,都會根據實際情況做階段性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