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稱讚的「地攤經濟」,在極短時間內,被視為是中國經濟的救星,中國地方政府陸續推出相關政策。德國媒體《德國之聲》今(9)日在臉書提質疑,「擺地攤救什麼?你說什麼?」
《德國之聲》今刊登一篇題為「地攤經濟救中國靠譜嗎」報導,經濟學家盛洪指出,在武漢肺炎疫情之前,中國經濟早已存在結構性問題,他提到,中國企業經營環境近年來不斷惡化,合法累積的財富無法得到法律保護,「企業不敢進行投資,怎麼會有生產能力的擴大?怎麼會有經濟增長?又怎麼會有新增就業崗位?」
李克強先前在記者會上表示,中國西部有個城市,若依當地規範,設置3.6萬個流動商販的攤位,結果一夜之間有10萬人就業;但中國北京市委機關報《北京日報》週末刊登的社論明確指出,地攤經濟不適合北京。
這篇文章指出,地攤經濟不能盲目跟風,中國首都北京代表國家形象,須保持城市應有的秩序,若有街道髒亂、噪音擾民、堵塞交通、不衛生等行為,之前的治理成果都可能付諸東流,「不利樹立良好的首都形象和國家形象,不利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德國之聲》報導,盛洪表示,中國官方在地攤經濟上的矛盾和糾結,其實出現一個很大的誤區,「擺攤本來是公民的市場自由權利,不應該成為政府為了拉動增長、穩住就業的權宜之計。」
他認為討論地攤經濟往往都陷於功利化,「中國那麼多年的經濟改革,一直都存在過於功利化的問題。」他進一步指出,不能因為宏觀經濟出現問題,才開始去關心某一部分弱勢群體。
盛洪說,社會與經濟應該在道德、價值上保證每一個人都能有工作,擁有參與經濟的機會。「圍繞地攤經濟能否解決當前經濟問題之討論,實在是反映一種很低層次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