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議會今(29)日進行交通地政業務質詢,多位市議員關心台中候車亭規劃情形,其中甲安埔地區選出的市議員施志昌提出數據,指他的選區內候車亭僅佔全市的4%,他希望市府應該找相關局處來商討如何突破法規限制的困境,否則問題永遠難以解決。

市議員施志昌說,縣市合併已經十年,偏鄉與市區落差仍難消弭,如甲安埔地區的候車亭僅佔全市的4%,原因就是出在大多數的候車亭須設在人行道上,但因為都市與偏鄉的城市規劃上,人行道的鋪設本來就有落差,導致偏鄉候車亭過少。

施志昌指出,台中市目前候車亭佔公車站的比例約21.4%,候車亭數量排前三的是西屯83座、北屯63座、豐原46座,整體比例26.1%,是過去人口較集中的區域,而大甲20座、大安8座、外埔5座,佔整體比例只有4%。

施志昌表示,根據建設局提供的資料,從2010年到2019年,新闢人行道最多的地方是北屯142,537公尺,第二名是西屯68,799,台中市增加的人行道總長度也才255,737公尺,西屯與北屯兩區就佔了全部的82.6%。

施志昌表示,2011年至2019年這段期間,新設候車亭第二多的就是西屯41座,第三就是北屯39座,最多是豐原42座。而像是大甲、大安與外埔,新增的人行道長度581公尺、850公尺與501公尺,新增的公車候車亭則為19座、7座與4座。這也顯示縣市合併十年來,仍無法改善偏鄉無法設置候車亭的狀況,市區能增加的空間反而更大。

施志昌說表示,甲安埔跟市區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不管是人行道、甚至是騎樓都聚集在較熱鬧的地方,因此,候車亭的設置也會較為集中,即使數量增加,也形成了區內分佈上的不均,甲安埔很多公車站牌就設在馬路旁,如果馬路空間不夠也不能設置候車亭。有時候為了爭取一座30至50萬的候車亭之前,還要先爭取上百萬設置人行道,或者還要詢問私人土地的地主能不能借空間來設置。

交通局長葉昭甫表示,為提供友善的候車環境,交通局每年積極投入資源並爭取中央補助設置候車亭,截至今年5月份,全市已設置733座候車亭。另經查現行候車亭依規「應設於人行道或路肩外側邊緣處,並不得設於彎道路段。」因此候車亭不僅能設置於人行道上,也可設置於路肩外側或路外空間,但往年檢視偏鄉地區公車招呼站現地條件時,大多較難符合設置候車亭條件及型式。
葉局長指出,為提供偏鄉良好候車環境,均衡區域發展,已重新檢討候車亭形式,並參考鄰近縣市候車亭設計,將偏鄉地區公車招呼站現地條件納入候車亭設計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