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COVID-19)全球確診已超過311萬例,中研院廖俊智近日指出,根據中研院初步研究發現,新型冠狀病毒已演化變異成6大類型,而病毒變異程度愈大、致死率恐越高。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今(29)日回應,確實有這個可能,但無論是病毒類型,還是醫療照護都會成為影響死亡率的關鍵,若醫療照護品質好,死亡率當然偏低。

由廖俊智帶領中研院統計所長陳君厚、研究員楊欣洲的團隊,四月初自「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GISAID)抓取了全球各地共1,932株最新的病毒基因序列,初步發現,病毒演化至今可歸納出亞洲一、亞洲二、歐洲一、歐洲二、美洲、大洋洲/亞洲型共6類型,且病毒的變異性將影響死亡率。

對此,指揮中心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已跟廖院長電話討論過,初步看起來,在初期時病毒的變異大小跟死亡率沒有太多明顯的關係,但到後來好像有所相關,病毒的演變造成毒性變高、致死率也提高,這是有可能的。

至於台灣病毒的變異性,張上淳指出,在與廖院長的討論中有提到「台灣變異也是大的」,因為台灣的病毒是從世界各地帶進來的,但我們死亡率並不高。

張上淳說,就臨床觀點來看,照顧的量能也會影響到照顧品質,台灣本身確診病例不多,加上本來醫療照護的品質就非常好,所有醫院的第一線照護團隊可以非常仔細的把病人照顧好,這樣死亡率當然偏低。

至於歐美國家的情形,張上淳則回應,這些國家的照顧量能已不堪負荷,更有瀕臨崩潰的可能,那樣情況下就會造成病人死亡率偏高,所以一方面是病毒類型,二方面在醫療照護,都會到影響病人的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