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改後爭議不斷至今,近期有立委以「國民年金月領不到四千」對照「公教退休金平均五萬」的說法,再度挑起對立。這樣的比較忽略制度本質與財務邏輯的差異,恐有誤導民意,也讓公教人員再次成為被標靶的職業族群。當政治話術取代專業討論,社會信任與公共服務體系都將付出代價。


身為一位國小老師,我見證教育現場的變化,也感受到制度信任正逐漸流失。年輕教師擔心未來保障不確定,資深教師害怕制度再變動。公職報考人數持續下滑,七萬多名具教師證者不願投入教職,這背後反映的正是信任危機。

面對這場人力崩壞危機,立委王義川於《公教人員退休撫卹法》審議中質疑,為何不直接修法調升現職公教薪資?這才是直指問題核心,當前朝野多聚焦於退休制度的爭議,卻忽略了眼前最迫切的現實。在職待遇偏低,導致人才流失。


誠然,年改初期公眾焦點集中於所得替代率的結構性下修;然而,另一層結構性問題在於:退休所得未能同步隨物價或現職薪資的增長而調整。這項機制上隱而未顯的衝擊,正是導致退休人員實質購買力隱藏的「第二把刀」,進一步削弱了其生活保障。此一關係現職與退休公教共同權益的重大議題,往往被政治性的口水戰所掩蓋。


值得特別關注的是,公教退休金實質上是薪資的延後給付,教師與公務員在任職期間依法提撥薪水,政府也按比例負擔,退休後依契約領取,這是合理且制度化的職涯薪酬安排,而非額外的特權待遇。國民年金是為保障弱勢基本生活所設的「社會安全網」,且保費多由政府補助。兩者的制度設計與服務對象截然不同,卻被意外混淆,激化職業間的不滿與對立,無助於理性討論與社會和諧。


年金改革應回到制度理性。國民年金保障弱勢,公教退休金保障穩定服務,兩者並行不悖。真正的改革,不該讓人民一起變窮,而是確保各群體在退休後都能獲得合理保障,國家財政也能永續。政府與朝野立委都應誠實面對問題,提出兼顧公平與長遠發展的解方。


唯有以理性對話及專業態度回歸制度本質,才能重建社會對年金制度的信任,推動改革成為社會進步的重要契機。期待大家回歸理性,為下一代創造更穩健的未來。

(作者為國小教師、嘉義縣教師職業工會副理事長)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