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有些國家卻採取「佛系防疫」,如英國先前就主張,只要群體先感染、後治癒,就能讓多數人產生抗體。然而,世界衛生組織(WHO)突發衛生事件規劃執行主任萊恩(Mike Ryan)今(18日)表示,世衛不確定血液中有抗體,是否能讓新冠肺炎患者完全免於二次感染,目前也無法確定群體產生抗體,可為更廣泛的群體達到免疫。日前台灣的醫療團隊,也研究出1株可能抑制新冠病毒進入人體的抗體,可望為預防及治療新冠肺炎開創新局。 

萊恩在記者會上說明,幾乎沒有跡象顯示很多人產生抗體,可開始為更廣泛的人口提供所謂的「群體免疫」。目前世衛收到的初步資料顯示,出現血清轉化(產生抗體)的人口比率相當低,即使現有外界預測,社會上多數人口可能已產生抗體,但普遍證據沒有支持這項說法,因此可能無法解決各政府的問題。

而在我國,日前由長庚大學、長庚醫院與中研院研究員馬徹、國防部預防醫學研究所、牛津大學組成的合作團隊,已從3名新冠肺炎患者身上找到25株人類單株抗體,這些病毒株來自世界各國,長庚與跨國團隊的合作成果,將可進一步作為檢驗試劑或抗病毒治療的材料,防治武漢肺炎。

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黃冠穎表示,這25株抗體可做兩方面的應用,一是檢驗試劑,其中13株抗體可結合病毒表面棘突蛋白質(S),有助於發展快篩;另一方面可用來治療,25株抗體中,有1株可搶先與人體細胞膜上的ACE2受體結合,堵住新冠病毒入侵人體的通道。

黃冠穎解釋,病毒要進入細胞,必須和細胞受體(ACE2)結合,受體就像是一扇大門,如果病毒搶先開門,人體就被感染,但若抗體跟病毒搶開大門,抗體搶贏了,就有機會抑制病毒進入細胞。

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教授施信如則指出,這25株抗體可以排列組合的方式做檢驗試劑,這種策略一定可以提高新冠肺炎檢驗的靈敏度及專一性,後續將繼續與團隊合作,著手進行相關人體試驗及試劑開發,而有關抗病毒藥物開發也將結合國內藥界共同研發。

 

世界衛生組織(WHO)突發衛生事件規劃執行主任萊恩(Mike Ryan)今表示,世衛不確定血液中有抗體,是否能讓新冠肺炎患者完全免於二次感染。   (擷取自WHO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