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社會亂象也多,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新頭殼特別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推出三個專欄,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 《愛情紅綠燈》: 每月 3, 13, 23 日刊出 《親情芬多精》: 每月 6, 16, 26 日刊出 《職場多巴胺》: 每月 9, 19, 29 日刊出

3月14日,對許多有接觸日本文化的朋友來說並不陌生,1977年日本福岡市的一個甜點店老闆想到以「3月14日,是情人節後向愛人回禮的日子」作為宣傳的號召,因此在日本2月14日西洋情人節是向喜歡的人告白的日子,一個月後的3月14日則是要回應他人心意的時間,也因為甜點上白砂糖糖粉的形象被稱為「白色情人節」。

周遭有部份朋友對舉凡西洋情人節、白色情人節或七夕等等日子都嗤之以鼻,認為只是商家用來讓情侶上鉤的圈套,但另一方面,也有部份朋友認為有確切日期的節慶可以提醒情侶在忙亂的生活中浪漫一下也不錯,但有時候,當兩人觀點不同時,就會出現一些爭執。

我有一對情侶朋友,在西洋情人節時其中一方精心準備了一份禮物給另一半,當天特地約了對方出來吃飯並拿出禮物,沒想到他的伴侶當場就愣住,隔了幾秒後只冷冷回了「你知道我沒有在記這種日子」,接著便憤而起身離席了,留下精心策劃慶祝行程的那位好友在現場既尷尬又難過;前幾天,懷抱著浪漫情懷的這位朋友仍不氣餒,在講電話時試探似地問了一下對方週末有沒有什麼計畫,他的伴侶當然沒有意識到這個隱微的「期待」,於是就表示最近新冠肺炎出門很危險,這週末打算自己待在家裡休息,也沒有打算要約會,期待再次落空的友人就更加失落了……

伴侶關係中,資源分配的多寡一直是重要的議題,比較有形的資源像是金錢(在關係中誰比較常出錢?)是比較常被拿出來討論的,但相對無形的資源,像是投入在維繫關係中的時間與精力雖然很難用客觀的量化數據來量測,但常是情侶在心中感受到「另一半是否有付出」、「他愛/不愛我」的依據。

在美國心理學家Robert J. Sternberg的理論中,親密關係可區分為激情(浪漫和外在吸引)、承諾(願意維繫、投入在關係中)和親密感(兩人間真實的連結)三個元素,就「過情人節」這件事來說,或許帶著對關係中激情的渴求及對關係付出的假定,但倘若勉強自己妥協地去過節或放棄過節,則會像是戴上假面具而妨礙親密感建立。

常有人說:「誰說一定要過情人節?只要有心,天天都可以是情人節」,反過來看,或許在意慶祝或不慶祝情人節只是表面議題,潛藏在下面的可能是兩人各自的內在需求、對親密關係的期待、價值觀及心裡隱微的擔憂。不妨讓自己停下來,深呼吸後讓自己梳理一下對情人節那麼在意背後的想法和感受,釐清後再決定是否要和另一半分享這個歷程,讓自己更真實跟自身或另一半連結或許也是親密關係中很珍貴的禮物。

趙奕霽臨床心理師   圖 : 趙奕霽/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