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今(26)日舉行「台灣轉型正義資料庫」發表會,政治受難者、作家呂昱(本名呂建興)出席並致詞表示,過去大家比較少討論軍事審判制度,其實戒嚴時期為何要採用軍事審判,目的就是統治者藉以製造恐懼做為社會控制的手段。他並舉了一個自身的例子說明,坐牢時,媽媽來探監問他為什麼有1萬支槍,他回答「哪有什麼槍」,這就是利用謠言壓迫家人,讓家人認為當事人有罪。

今天促轉會公布的「台灣轉型正義資料庫」,也收錄呂昱經前總統蔣中正批示判處無期徒刑的過程;呂昱說,該資料庫彙整收錄約1萬多筆戒嚴時期的審判資料,民眾可以上網查詢白色恐怖受難者的受審情況,戒嚴時期壓迫體制的加害者及參與者也加以公開。

在資料庫中可以看到,曾擔任「台灣文藝」執行編輯、創辦南方雜誌的呂昱,在1969年就讀高中時捲入「統中會案」。該案起自許席圖籌組的「統一事業基金會」,但被情治機關視為叛亂組織而遭起訴,共經過16次審理,他所涉及的「統中會」案源於許席圖籌組的「統一事業基金會」,被情治機關視為叛亂組織而遭偵辦。

身為「統中會」一員的呂昱當年經警總判處無期徒刑,國防部將判決送交總統府核定,總統府幕僚另擬甲、乙兩案,提呈蔣中正裁定。在原判無期徒刑(甲案)外,幕僚以被告年幼無知、且尚有悔意為由,提請改判有期徒刑15年(乙案),最後,蔣中正批示「此等叛亂罪不論年幼如何,凡其已至18歲者應依法取治,至於許席圖主犯不論其是否精神分裂症,既係主犯,不得停審應處死刑,餘照甲案辦理勿延」,呂昱被判處無期徒刑定讞。後來,呂昱因為蔣中正去世而減刑為有期徒刑15年,於1984年刑滿出獄。

呂昱說,他的案子經過3年半才確定判決無期徒刑,得知這段過程時,他已經出獄30幾年,心理上已趨於平淡,但是,由他的案子可以證明,在解嚴時期採用軍事審判,目的就是統治者製造恐懼的社會控制,最高統領可以進行最終判決。

他同時指出,軍事審判是不公開的秘密審判,加上情治機關散布謠言,製造恐懼感,才是真正的目的。他從15年徒刑被改判無期徒刑,當時還有人發瘋了,蔣介石還要判人死刑,政府也不斷製造謠言。例如他母親監時曾問他「一萬支槍從何而來?」但他根本不知道有一萬隻槍這件事,這就是利用謠言壓迫家人,讓家人認為當事人有罪,這是他的親身經驗。

呂昱強調,未來如何做價值定錨才是重點,他不認為轉型正義目的是社會和解,而是價值觀要定錨,才能避免未來發生同樣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