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於2003年爆發,全球民眾人心惶惶,當時台灣許多被隔離者都曾出現憤怒、焦慮等情緒反應。如今武漢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延燒,被隔離者的心理壓力一樣不能輕忽,臨床心理師張銘倫指出,病患和醫護人員的壓力都十分巨大,而這些感受都需要有出口,較不會使急性壓力惡化。

張銘倫表示,這次疫情猶如重大災害,被隔離者形同受災戶,因為失去人身自由和可控制感而焦慮、恐慌;罹病者則因為暫時失去社會功能、使用醫療資源而自責、內疚。「醫護、檢疫者形同救災人員,因為救治病患或潛在發病者,要壓抑個人需求而與看不見的病毒打仗,身心壓力可想而知。」

張銘倫認為,與安心服務(defriefing)相同,緊急災害發生一個月內出現的身心症狀皆為正常,此時的過度洗手不被看作是強迫症,受災者和救災者都需要有機會與人聊聊內心的感受和衝擊,「與人的連結感可降低孤寂、不安的感覺」。

「不論是居家隔離或機構(檢疫所、醫院、船艙)隔離,不論是潛在發病者或醫護、檢疫人員,焦慮、擔憂、心急、內疚等感受都需要有出口、有人分擔,就不會反芻是不是全世界只有自己這樣想,而使急性壓力惡化。」張銘倫強調。

嘉南療養院精神科醫師李俊宏表示,「口罩之亂」讓患者跟家屬為了進到醫院來,各顯神通,臉上一定得戴個東西才安心走進來,「就差沒有拿出全罩式安全帽了」。他認為,通訊診療辦法應該增修,在重大疫情發生時得以使用通訊診療,透過線上系統開立電子處方,可到健保藥局直接領藥,不然對醫療人員跟患者都是折磨。

鳴醫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謝懿表示,對於本次防疫,應用程式「遠距抱抱 FarHugs」可供大眾使用,透過手機 APP 、民眾可以與心理醫療人士即時諮詢,緩解當下情緒;醫師方面則透過通訊診療,也可降低交互感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