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中國大陸第二艘航母,舷號「17」的「山東艦」,在海南三亞成軍。台灣媒體上多半沒有「為匪宣傳」,有報導的也多半是聊備一格簡單帶過。

12月21日美國媒體《國家利益》以「漂浮的紙老虎」形容中國的首艘「國產」航空母艦;12月22日台灣的國防安全研究院公布的「2019中共政軍發展評估報告」,揭露共軍到2030年將擁4個航空母艦戰鬥群。前一句看來很爽,後一段有點自己嚇自己的意味。

問題來了!把「遼寧艦」也算進去,中國大陸進入「雙航母」時代,對台海情勢有重大轉變嗎?真的如美媒的看法不值一哂嗎?台灣在2030年前還有「時間」?張牙舞爪、文攻武嚇一起來的陸媒是虛張聲勢?還是狼子野心?

從權力鞏固的角度來看,不管是疆獨、藏獨、港獨或是台獨,沒有一個是中南海所能忍受的。從新疆的「再教育營」到對香港「反送中」的強硬立場,中國大陸就擺明「絕不讓步」,都以「內政問題」回擊各方指責。而台灣「得天獨厚」地有台海屏障,讓中國大陸在過去的70年,「沒有能力」干擾台灣。

漢光35號演習聯合灘岸殲敵作戰操演,圖為M110自走砲射擊。/張良一攝

筆者並不想「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也無意鼓吹「恐共」。但台海的穩定,在大陸「下餃子」式的造飛彈、造飛機、造船艦的狀況下,恐怕不是「漂浮的紙老虎」的嘲弄,或「爭取」到2030年的「合理」推論,可以讓台海再「安穩」10年。筆者強調的是「不要把戰爭建構在理性的基礎」上,筆者認為「戰爭是不理性的產物」。

美國媒體《國家利益》國防編輯大衛.艾克斯(David Ax)撰文表示,「山東艦」只是中國「遼寧艦」的翻版,航艦的布局限制它的軍事潛能,也阻礙中國艦隊的投射能力。援引美國國防情報局(DIA)的中國軍事能力報告,內容顯示中國航母讓艦載機使用滑躍起飛(Ski-jump)的方式升空,限制武器乘載量、戰機起飛重量,連帶地將降低總體戰鬥力,推論在此情況下,殲-15戰機無法滿載油料、武器起飛,換言之,僅能執行短距離的作戰任務。

艾克斯的說法有沒有問題?沒有!那確實是中國航母的「現況」,用已知的數據都可以算得出來。中國航母的確無法與目前世界各國擁有的航母相提併論,對美國本土甚至其他海外基地應不致構成影響,但若從進步的速度與限制應用的方式來看,中國航母則「嚴重破壞」台海、南海的區域和平。

美國海軍第一艘航空母艦蘭利號(USS Langley CV-1/AV-3)。/圖:翻攝維基百科
中國大陸買回僅完成67.3%、無自航動力的庫茲涅佐夫元帥級航空母艦「瓦良格號」。/圖:翻攝大陸網路

艾克斯大概沒有印象,美軍第一艘航母CV-1「蘭利號」是1920年由運煤艦「朱比特號」改裝而來,到今年是99年;而中國大陸千方百計把僅完成67.3%、無自航動力的庫茲涅佐夫元帥級航空母艦「瓦良格號」弄到大連,再拼拼湊湊變身「遼寧艦」在2012年交給解放軍,到今年也不過7年多一點。兩者並非在同一起跑點,技術能力與戰術戰法運用成熟度當然不同,以此譏嘲是「漂浮的紙老虎」,說實話有失公允。

而中國大陸現有的兩艘航母都是「常規動力」,《亞洲時報》今年6月曾發文披露,中共第一艘國產航母雖擁有1萬3000噸的大型油槽,但若以20節(每小時37公里)的速度巡航,每天「至少」要燒掉1100噸燃油。若在接戰狀態下,每天的耗油量還要再增加400噸,同時還必須負擔其艦載的殲-15戰機的燃油。就算航母戰鬥群裡有2萬3000噸的903型油彈補給艦隨行,航母再加上6至8個導彈驅逐艦和護衛艦,燃油仍極為吃緊,估計出勤6天就必須靠岸補給。這當然限制中國大陸航母的作戰能力。但假設不以遠洋作戰為目標,而是箝制南海、東海航道,只是把耳目前推出去,那「常規」的推測就不具有真正的意義。

至於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的「2019中共政軍發展評估報告」,揭露中國海軍計畫在2030年擁有4個航艦戰鬥群,在南中國海填海造島並軍事化,目的是攻打台灣時可從南部進攻,防制美軍從背後實施反擊,推論「攻打台灣風險正在提高」。並認為台灣位居第一島鏈的關鍵位置,若能取得台灣東部港口,中國就能一勞永逸突破第一島鏈進入太平洋。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共艦隊7次穿越台海「政治宣示作用應大於實質軍事意義」,但是也認為共軍「謀我日亟」,至於台灣「還有多少時間」卻沒有明說。

受海峽屏障「偏安」70年的台灣,過去來自海面的威脅並不顯著,但在航母、兩棲攻擊艦的相繼進入戰鬥序列後,靠自己比起靠老天可能要可靠得多。《孫子兵法》「九變」中明揭「勿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勿恃敵之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所以不論藍綠都不該把國防建設視為等閒。起步慢總比停滯來得好。

筆者再次強調「戰爭是不理性的產物」!中國大陸一定要等到萬事俱備才會興兵動武嗎?中國大陸一定會顧忌國際壓力而有所節制嗎?筆者無法回答假設性問題,但明確可知的是若戰爭爆發,生命財產的損失則是必然,一如《西線無戰事》小說裡描述的悲悽,多數人應該完全不想面對那種「可能」。所以,如何「止戰而不懼戰,備戰而不求戰」?比起嘲笑、自己嚇自己,更考驗執政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