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基金會今年以大台北地區國高中職學生作為對象,進行憂鬱與網路使用現況的調查,結果發現,受訪者中每10位就有3位近半年來經常感到有壓力,受訪的2千多名青少年中,僅有18.7%會主動求助他人,不到2成,此外,假日上網總時數高於6小時比例越高者,憂鬱程度越高;平均每隔10分鐘內想上網者,其「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尋求專業協助」比例,明顯高於每隔1小時以上者。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董氏基金會今年以大台北地區國高中職生為對象進行調查,回收有效問卷2,140份,結果發現,受訪者假日每日上網總時數「6小時以上」佔36.5%,而平日每日上網總時數「6小時以上」則為18.3%,進一步分析,上網總時數越高者,憂鬱情緒指數越明顯。在假日,有21.1%受訪者假日每次上網平均持續超過4小時以上, 42.7%受訪者平均每隔30分鐘就想上網。

根據資料,青少年經常上網的目的需求,依序為瀏覽網路影片、瀏覽社群網站、與他人互動、聽音樂、玩線上遊戲。進一步分析發現,憂鬱程度越高者,因「與他人互動」而上網的比例越高;因「玩線上遊戲」而上網比例男生高於女生;因「社群網站瀏覽」而上網比例女生高於男生;平均每隔「10分鐘內」想上網的受訪者(佔10.9%)比「一小時以上」者,其「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尋求專業協助」的比例明顯高。

此外,青少年心情不好時,僅不到2成青少年會「主動求助」。不想求助的原因以「不想麻煩對方」最多,其次為「說不出口」。如需求助他人,超過五成受訪者會優先考慮「同學/朋友」,其次為「母親」、「兄弟姊妹」、「父親」。13.5%受訪者「常」覺得孤單,越覺得自己「孤單」,其達憂鬱的比例越高,葉雅馨表示,孤單與憂鬱相關,這與過去文獻結果一致,現在青少年習慣使用社群平台、即時通訊軟體發佈訊息與他人聯繫,雖然更及時便利,但仍有許多人感到孤單。

葉雅馨說,從調查中也發現,長時間使用網路後,25.3%受訪者覺得「不容易專注」、33.5%感到「睡眠時間減少」、27.8%認為生活作息「更不規律」。進一步分析發現,女生比男生更覺得「睡眠時間減少」及生活作息「不規律」;憂鬱程度越高者,覺得「睡眠時間減少」、「不容易入睡」比例越高。她表示,今年世界衛生組織已正式將網路遊戲成癮納入精神疾病,引起大眾對此議題的關注。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陳質采醫師則表示,當青少年網路使用過度會造成身心的影響,像久坐影響身體發展、坐姿不良、視力不佳、作息不正常導致失眠或情緒不穩,或原本用來經營正常社交活動或處理課業的時間,被上網取代,不僅減少與他人的人際互動,連帶影響課業表現。她呼籲,當發現家中有這樣情況的孩子,須處理的不是只監控上網時間,也包括易觸發上網誘因的煩躁情緒、人際壓力及其他共病症;當情況無法改善時,建議立即尋求專業醫療的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