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京市日前公布2例肺鼠疫確診個案,今年迄今累計鼠疫病例3例(1例死亡),衛福部也宣布不排除發布旅遊疫情示警,而稱為「黑死病」的鼠疫究竟是什麼?又會帶來什麼樣的傷害?

將近1億人死亡!鼠疫首次大流行爆發於6世紀

疾管署表示,鼠疫的首次大流行發生於6世紀,起源於埃及的西奈半島,經巴勒斯坦而波及歐洲所有國家,死亡近1億人,第2次發生於十四世紀,起源於美索布達米亞,因十字軍遠征波及了歐亞兩洲及非洲的北海岸,僅歐洲就死亡2,500萬人,占當時歐洲人口的四分之一,即歷史上著名的黑死病。

許多歷史學家認為「黑死病」起源於中國、印度、中亞和俄羅斯南部,後來調查研究也證明在這些國家和地區確實存在著古老的鼠疫自然疫源地,而台灣最早發表鼠疫的時間為1896年,之後每年皆有病例發生,不過,應政府有效應對加上現代醫療使用有效抗生素治療,已可顯著降低腺鼠疫之致死率,台灣國內自1948年起至今已無鼠疫病例,金門地區於1953年亦告絕跡。

疾管署表示,目前鼠疫之流行地區主要為南美洲、非州及東南亞,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全世界每年約有1,000至2,000個病例。

鼠疫傳染途徑為跳蚤!未即時治療致死率高達60%

鼠疫又稱為「黑死病」,疾管署表示,鼠疫為鼠疫桿菌(Yersinia pestis)引起的一種人畜共通傳染病,並藉跳蚤傳染給各種動物及人類,其最初反應為跳蚤咬傷部位附近的淋巴腺發炎,稱為腺鼠疫。

後續還可引起敗血性鼠疫,經由血液感染身體各部位,包括腦膜,肺的次發性感染可造成肺炎、縱膈炎或引起胸膜滲液,肺鼠疫之飛沫傳染可進一步造成人與人之間傳染流行,鼠疫如未經治療其致死率為30至60%,很少出現短期而局部的感染(輕微鼠疫)。

疾管署指出,鼠疫會出現發燒、寒顫、頭痛、不適、虛脫及白血球增多,且伴隨下列一種(含)以上之主要臨床型態:

一、腺鼠疫:局部淋巴腺炎。

二、敗血性鼠疫:血液感染,沒有明顯淋巴腺腫之敗血症。

三、肺鼠疫:腺鼠疫或敗血性鼠疫經血行蔓延造成(次發性肺鼠疫)或吸入飛沫感染(原發性肺鼠疫)。

四、咽鼠疫:由暴露於較大感染性飛沫或食入受感染組織,所造成之咽炎和頸部淋巴腺炎。

避免被跳蚤叮咬!預防鼠疫可以這樣做

疾管署表示,最主要為避免被跳蚤叮咬、直接接觸具感染性之組織及暴露於肺鼠疫病人活動地區,另外,在流行地區宣導民眾此疾病的傳染方式,防止囓齒類動物進入住屋並避免接觸及處理其死屍,如發現該類動物屍體須報告衛生當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