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社會亂象也多,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新頭殼特別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推出三個專欄,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 《愛情紅綠燈》: 每月 3, 13, 23 日刊出 《親情芬多精》: 每月 6, 16, 26 日刊出 《職場多巴胺》: 每月 9, 19, 29 日刊出
「她說她受夠了,要跟我分手,說好再三年要結婚,我一直問自己是不是哪裡不好?為什麼要分手?我想不透,我覺得一切都好糟」。
「我以為婚姻就是這樣,他工作賺錢養家,我負責家務、照顧孩子,我只不過多問一點,他就覺得受不了,但有必要離婚嗎?!離婚之後我什麼都不是,我沒有工作、小孩也跟他,我真的很恨他!」
有人說,分手的理由都是假的,只有分手才是真的。這句話,似乎對也不對。先說對的部分---分手是真的。至於分手的理由真的都是假的嗎?或許只有當事人心底明白。在許多的研究中顯示,戀愛或是婚姻關係結束,對人們來說是具有壓力的,只是每個人影響的層面、程度不一,有人不斷尋找關係結束的原因,有人覺得一定是自己糟糕透頂才使得對方離去,尤其是那些原以為可以攜手共度一生的關係,最後卻是分手的結局,更是令人難以接受。然而,找出關係結束的原因不一定那麼容易,尤其是被結束的一方,於是將自己困在其中。
在Jerry Maguire (1996) 這部電影中,男主角Tom Cruise對女主角Renée Zellweger說 「You complete me」,一直是榜上有名的告白金句。在伴侶關係中,一段關係是由「我」、「你」以及「我們」組成的,伴侶也可以幫助我去接受自己不喜愛的個人特質。當一方離開,原本完整的關係不再完整,缺了一部分的圓不是圓,徒留自己在原地去面對破碎的關係、那些自己不喜愛的個人特質,甚至還要自我懷疑到底哪裡不夠好、是否值得被愛諸如此類。然而,這樣的自我懷疑、自我批評、憎恨自己或是對方並不會讓我們更好過。
Kristin Neff博士提出自我疼惜(self-compassion)的概念,意指當個人遭遇挫敗、痛苦或是不喜歡自己的某一個部分時,可以對自己友善、仁慈、同情,理解自己跟他人一樣都不完美,在受苦的過程中停下來,善待自己、照顧自己的情緒,獲得再出發的力量。當我們看到某人受苦時,一股同情心油然而生,除了同情,可能還會想要安慰、幫助對方,但卻容易對自己過度苛責與要求,我們習慣告訴自己「我還不夠好」,因此忽略了自己正在受苦、感到痛苦這件事,停下批評、看見自己的痛苦,對自己友善、寬容,則是成為幫助自己的力量。
分手,是一段關係的結束,會難過、失落或是覺得受傷都是正常的反應,意識到自己的痛苦,練習照顧自己、善待自己,可以這麼做:
1.我們都一樣(人類普同性):我們都不完美,會脆弱、有痛苦、失敗、困惑的時刻,生活在這個不完美的世界,分手時不需要苛責自己不夠好、太糟糕。
2.要對自己好(善待自己):因為不完美,遭遇失敗、困難很正常,給自己更多的溫暖、接納與包容,世界不可能依照我們所想的運行,我也沒辦法掌控或是得到我想要的一切,給自己更多的寬容與理解,我很難過,但我可以安慰我自己。
3.正念練習:當感受到痛苦、負向情緒出現時,不壓抑也不放大這些情緒,不抗拒、否認或是評價自己,覺察當下的自己,保持開放與接納的態度,不執著那些念頭與感受。
作者 : 洪梅禎 /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臨床心理師
(本專欄由新頭殼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共同合作)
臨床心理師洪梅禎。 圖 : 洪梅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