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位於台北市光復北路的 Live-A-Go-Go 開張時,老闆庹宗康與藍心湄曾請教伍佰,舞台高度要架多少,他當時回答:「舞台高度就是我們站上去,他們手舉起來時還可以看到我,透過他們的手可以看到我。要這樣子,不能太高,不能太低。」
不能太高,不能太低,當時的伍佰似乎已清楚,一位搖滾巨星該站在什麼高度。當世人以為音樂人的事業就是要愈唱愈大,最好能進到體育館、小巨蛋才叫成功,伍佰卻不這麼想。做音樂30年,舉辦萬人巡迴演唱會之外,他仍時不時會以「今夜伍佰」之名,到中小型的live house(音樂展演空間)表演。
問他為何堅持?他卻說不是因為堅持,而是生活型態,是價值觀,「我認為我在做這些不同的事情,帶給我不同的滿足,我不認為在比較大的地方唱就比較偉大,因為我喜歡的很多樂團,他們都在很小的地方表演。是吧?你喜歡的很多樂團,他們也不是一開就20場的那種。所以這是我們對生活的價值。」
他又重述了一遍,「不是音樂的價值,是生活態度的價值。」
他點燃全台一千多家live house熱潮
伍佰初出道的90年代,在live house唱自己的創作,並不如現在這樣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甚至live house這名字也不普及,大家都稱呼那些喝酒聽歌的地方叫pub。在pub裡,樂團多數都在翻唱西洋流行歌,觀眾也偏愛這一味;上台演出叫「做場」,主唱面孔常見老外(因為他們比較會唱英文歌),在這樣的情境下,當時位於羅斯福路上,靠近和平東路附近地下室的「息壤」pub,是少數可以讓台灣樂團唱原創曲的場所,就格外顯得珍貴。
要說那些年,息壤、伍佰與China Blue啟動了台灣的live house文化,應是不為過的。伍佰回憶:「在息壤那個年代,沒什麼別的地方可以上去唱原創。後來Live-A-Go-Go 就hito(轟動)了,我記得那時全台灣開了1000多家live house,因為大家發現可以找我們去,人可以塞很多,人一定會滿。後來地方越來越大,挑高都兩層樓的,高雄也有,台南也有,新竹也有⋯⋯,我們還巡迴,巡迴的時候,還有人跟著。」
(本文由《今周刊》授權轉載,詳細內容請參閱第119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