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在東南亞、南亞、中亞、中東歐攻城掠地,擴張影響力。美國川普政府以「印度太平洋」戰略因應,積極拉攏日本、印度、澳洲等亞太國家,構築對中國的圍堵和牽制。由28個會員國組成的歐盟,終於也意識到不能在美、中兩強權力爭奪戰中缺席,更無法外於亞洲這塊具有深層安全戰略利益與經貿市場潛力的地區。
去年9月,歐盟外交及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暨歐盟執委會副主席費德麗卡(Federica Mogherini)提出歐盟連結歐亞的策略,強調歐盟期盼深化與亞洲關係,她更在台灣英文媒體刊登文章,將台灣也納入此一「歐亞連結」的潛在夥伴。
歐盟此一政策發想,不到一年內就化為具體行動。9月底在布魯塞爾就舉行首屆的「歐亞連結」(EU-Asia Connectivity)峰會,即將卸任的歐盟執委會主席榮克和日本首相安倍更簽署合作備忘錄,彰顯此一決心。如果能夠順利獲得新的歐洲議會同意,最快明年歐盟將編列為期7年的預算。
「歐亞連結」的核心概念在於,依據歐洲作風,在永續及以國際規範為基礎的原則下,透過雙邊區域和多邊等三個層面夥伴合作關係,全面推動歐亞在運輸(基礎建設)、數位經濟、能源以及人文交流等四大領之永續連結,以增進歐亞經濟繁榮、成長和安全。儘管歐盟再三強調此一政策方案並未旨在與「一帶一路」抗衡,但美國的「印太戰略」聚集在基礎建設、能源與數位經濟,與歐盟的「歐亞連結」不謀而合,兩者也都共同重視過程透明性和永續性,對照「一帶一路」的實踐讓許多國家陷入中國設下的「債務陷阱」,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自然是以中國為假想敵。
有鑒於近年來北京透過與東、中歐16個國家舉行所謂「十六加一」(16 Plus 1)會議,刻意運用援助來拉攏在經濟上較為弱勢的歐盟國家以及尚未加入歐盟的巴爾幹半島國家,使得歐盟猶如芒刺在背,深恐歐盟遭到分化。是以「歐亞連結」政策背後,也有著防止中國分裂歐盟團結的戰略思考。
又以歐盟揭櫫的政策執行優先標的來看,歐洲鄰近國家、中亞與南亞被列為重中之重,東南亞則是其次目標,顯示歐盟對於「一帶一路」的步步進逼深感威脅,再加上中亞與南亞的戰略位置和潛在能源利益,都讓歐盟不得不化守勢為攻勢,確保自身戰略利益。無論是基於自己的利益還是為了配合美國的強勢主導,歐盟強化與亞洲的連結已勢在必行。
台灣早在兩年多前就開始推動「新南向政策」,這也是連結台灣與東南亞10國、南亞6國、加上澳洲與紐西蘭的戰略目標,除了經貿關係的加強,同樣也著重在以人為本的交流。「新南向政策」推動兩年來,若干成果已漸漸浮現,加上美中貿易戰的推波助瀾,讓台灣與「新南向政策」版圖內國家在經貿投資、教育文化之交流、醫療衛生合作,以及觀光發展等層面,都產生快速的進展。更遑論台灣在此區域內的耕耘,也累積不少人脈和經驗,建立不錯的口碑。
即使台灣無法參與多數重要國際組織,但台灣服膺民主、自由、人權等普世價值,支持自由貿易,遵守國際規範,也力主援助合作的透明性與永續性,當然成為歐盟與美國心中屬意的合作對象。
在歐盟編列執行預算完成之前,台灣應該把握機會,透過各種管道,匯整「新南向政策」執行迄今的成果,主動向歐盟提出連結與合作的議程。例如,過去三年多來,台灣政府的產業發展目標進中在「五加二」領域,其中的綠色能源、循環經濟、亞洲矽谷等都是現階段歐盟的主流發展產業,也具備永續發展與刺激新創產業的意涵。其他包括智慧機械、新農業、生物科技與國防產業,也都結合人工智慧、自動化、物聯網、大數據等先進科技技術,來提升傳統產業的效能。這些也都具有協助東中歐國家產業升級的誘因。
此外,由次國際社會對於「華為」的5G技術仍存有國安疑慮,台灣部分企業則擁有這方面基礎建設的實力,若是能夠在美國的協助與建議下,與歐洲國家共同討論,配合歐盟在中亞與南亞的運輸與數位工程,將能夠讓台灣的優勢更得歐盟重視。
最後,台灣的民主是得來不易的成就,尤其當香港的「一國兩制」都名存實亡之際,更凸顯台灣在全球華人社群中的珍貴性。台灣是亞洲第一個承認並接受同性婚姻的國家,讓歐盟刮目相看。台灣在中國軍事外交打壓以及「假訊息」作戰下,依然能夠維持民主體制的運作,也成為許多歐洲國家想要諮詢和學習的對象,這也構成許多台灣和歐盟之間戰略對話與安全合作的機會。
傳統上台灣外交政策優先順序多為邦交國、美國、日本等大國,但面臨北京在邦交國的蠶食鯨吞,縱使美國力挺也不足以對抗中國的施壓。若是台灣能夠融入歐盟連結亞洲的工程,絕對能夠進一步擴大台灣的國際空間,厚實台灣與非邦交國的實質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