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環海與匯集的洋流造就台灣得天獨厚的豐富海洋資源,然而同樣談起「食魚」這件事,卻遠遠不及同為海島國家的日本。行政院農委會副主委陳添壽表示,「食魚文化必須得從小扎根,唯有讓學童接觸、瞭解食魚文化,才能進而更懂得珍惜我們的海洋資源!」
「吳郭魚是海水魚還是淡水魚?」儘管作為海島人民的我們被問起這樣的一個問題,或許很多人也只能搖搖頭説不知道。四面環海與匯集的洋流造就台灣得天獨厚的豐富海洋資源,然而同樣談起「食魚」這件事,卻遠遠不及同為海島國家的日本。
國人食魚量8年減少近3成!海島國民如何重拾「食魚文化」?
台灣國人的食魚量在8年間減少了32%!烹調困難或甚至連許多成人都學不會怎麼挑的魚刺,讓台灣許多家庭的餐桌上鮮少有魚料理上桌,而在一份成本可能40元不到的校園午餐中,魚肉單價比起其他肉類來得高,又顧及魚刺的安全性問題,「吃魚」更成為一件奢侈的事。但作為海島型國家的國民,究竟我們的「食魚文化」該如何重新建立?
「食魚文化」從小學會吃魚開始!
從「校園」開始,尤其從一週5餐的校園午餐中,教孩子吃魚可能會是個好方法!行政院農委會副主委陳添壽說到「食魚文化必須得從小扎根,唯有讓學童接觸、瞭解食魚文化,才能進而更懂得珍惜我們的海洋資源!」
而台北市餐盒食品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陳明信也提到,其實台灣有許多魚種,包含鬼頭刀、烏魚、驢魚或甚至虱目魚等透過加工調理等方式處理後,都是很適合作為孩童校園午餐的食材!建議多增加使用這些魚肉食材,讓孩童有更多食魚的機會。
「多刺」虱目魚變身「無刺魚排」成校園午餐主食!
為養成國人的吃魚習慣並宣導正確的食魚觀念,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以下簡稱漁業署)從國小孩童的營養午餐下手,特別輔導中華民國全國漁會,以傳統被認為「多刺」但卻富含豐富蛋白質、EPA、DHA等營養的當季、當地虱目魚作為食材,製成無刺好入口的虱目魚排。透過台北市餐盒食品商業同業公會的協助首先為雙溪國小、溪山國小、士東國小、福林國小,約2600名學童加菜!而陳添壽也表示,未來也將會鼓勵校園午餐對於魚類食材的使用!
行政院農委會副主委陳添壽(左)說到「食魚文化必須得從小扎根,唯有讓學童接觸、瞭解食魚文化,才能進而更懂得珍惜我們的海洋資源!」。(圖:食力/提供)
「吃當季、食在地」!3章1Q為孩童飲食把關!
而陳添壽也表示,「吃當季、食在地」一直以來都是農委會所積極推廣的,此外,台灣水產養殖與加工技術的進展,也讓台灣的水產更為新鮮!而為鼓勵團膳業者對食材品質的自我要求,農委會也擬定獎勵措施積極推動業者對於3章1Q(產銷履歷農產品標章、臺灣有機農產品標章、CAS臺灣優良農產品以及具有生產追溯QRCode)水產品的使用,為學童把關水產食材品質。
「2019鱻旅奇緣-食魚‧食課」食魚文化推廣講座活動以實際品嚐激起孩童對於食材的好奇心!(圖:食力/提供)
「食魚文化」游進校園!線上串連家庭教育!
而除了推廣校園午餐以魚入菜外,漁業署2019年於全台30間國民小學也將巡迴辦理「2019鱻旅奇緣-食魚‧食課」食魚文化推廣講座活動,擺脫傳統制式教育框架,讓孩童透過行動話劇、趣味闖關及國產魚知識學習手冊等教材,瞭解台灣的漁業與海洋!
此外,漁業署也將鱻旅奇緣講座活動相關教材、食魚教育學習單及相關的食譜內容等教學資源透過漁業署官網提供給孩童家長,並以漁業署兒童版網站「漁業兒童版」透過影音故事、DIY等方式讓食魚文化藉由網絡能夠串連至家庭教育!
漁業署巡迴全台30間國小辦理「2019鱻旅奇緣-食魚‧食課」食魚文化推廣講座活動,擺脫傳統制式教育框架,透過寓教於樂方式讓孩童瞭解台灣的漁業與海洋!(圖:食力/提供)
「知漁、知海」到「親漁、親海」!
但最後陳添壽也說到,「食魚文化」並非「海鮮文化」,我們所要做的遠遠不僅是懂得吃魚,作為海島國家的台灣應該「知漁、知海」,以至於「親漁、親海」。食魚文化固然是飲食文化的一環,但回歸到珍惜、關心這片我們所身處的汪洋,或許才是食魚教育要帶給下一代的終生課題,也是漁業署希望持續推廣的方向!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