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共享經濟潮流正夯,共享交通服務在國內外,皆掀起一股新的運輸浪潮,而如何在創新科技不斷衝擊舊有社會秩序之間取得平衡,考驗著政府與業者的管理智慧。
2016年底,當共享交通觀念在台灣仍未盛行時,WeMo便率先在台北都會區推出共享機車服務。「未來6個月營運時間,將是能否存活的關鍵時期。」當時,WeMo Scooter創辦人暨執行長吳昕霈對這套營運模式能否成功,顯然還有些許保留態度。
如今近3年過去了,中間歷經了共享單車oBike風光進軍台灣,卻留下廢棄單車問題黯然退場、共享汽車Uber也一度因面臨天價罰款,暫時退出台灣市場等法規的難題,倒是WeMo奇蹟似地茁壯成長,不僅營運服務範圍及電動機車數量持續擴增,如今每輛電動機車的單日使用量,也成長了3倍之多。
共享機車成功與否 關鍵在大眾運輸普及度
而有WeMo的成功案例在眼前,現在連電動機車市場領導品牌Gogoro也宣布,要在8月底推出共享電動機車服務「GoShare」,看來共享機車在台灣市場似乎大有可為。
「長遠來看,都會區採用這種共享載具,一定是利大於弊。」台北智慧城市專案辦公室主任李鎮宇解釋,業者初期投放電動機車到市場時,無可避免會發生民眾的私有機車與共享電動機車穿梭在街頭的情況,不但沒有解決交通問題,反而還有占據公有停車格等影響公共資源或秩序等疑慮。
但他指出,等到民眾需要淘汰老舊機車,而市場上又有其他替代方案時,就很可能選擇共享而非自行購買,進而達到逐步降低城市機車停放數量的效益。
不過,李鎮宇也提醒,共享電動機車模式能成功的一大關鍵,在於當地區域的大眾運輸是否成熟。「假如你今天騎到目的地,卻發現目的地沒有其他的交通方式可以回來,你敢騎共享電動機車過去嗎?」他認為交通運輸服務需要讓民眾有可預期性,若目的地區域附近沒有共享電動機車,至少也要有公車、捷運等其他交通選擇。
關於這一點,相比於從大台北出發的WeMo,選擇以桃園作為GoShare服務起點的Gogoro,顯然處於不利地位。
事實上,Gogoro在規畫GoShare服務之前,GoShare新事業總監姜家煒與團隊已認知到桃園的大眾運輸滲透率不如雙北,但談起這個問題,他的臉上卻不見絲毫擔憂。
一方面,「一直以來,都有各縣市政府想找我們合作,談一輪下來後,覺得桃園市政府願景跟我們最契合。」另一方面,姜家煒也相當有自信:「只要產品與使用者體驗做得夠好,不必擔心沒人要用。」
(本文由《今周刊》授權轉載,詳細內容請見第118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