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底在日本大阪舉行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眾所矚目的只有美國總統川普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場邊會」,因為這兩位全球前兩大經濟體的首腦即將面臨貿易戰是否攤牌的關鍵時刻。

大阪「川習會」前,兩人也各自放話來拉抬談判底線。川普威脅可能再針對剩餘總值3,250億美元的中國輸美產品全部課徵關稅。習近平則是要求美國取消對「華為」的禁令以及先前對中國產品課徵的關稅。就在劍拔弩張之際,川、習兩人再次鬆手,繼去年12月初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川習會」達成的貿易戰休兵共識之後,進行「二度休兵」。

兩人都背負沈重的內部壓力。美中自去年12月到今年5月進行10回合談判,幾近達成貿易協議,但就在5月初川普得知北京對於原始協議草案「翻案」,甚至有意重新談判,氣憤之下逕自宣布對總值2,000億美元的中國出口美國產品的關稅,由10%提高到25%。中國隨後也向美國產品祭出關稅懲罰的貿易報復措施。

對習近平而言,面對內部壓力,他無法全盤接受美方要求在強迫外技術移轉、補貼國營企業等議題上讓步,因為這會動搖國本,讓「反習派」找到反撲的理由。再加上中國經濟成長持續陷入低迷,又有香港「反送中」運動事件,美國與台灣關係增溫等因素,讓習近平沒有向川普低頭的政治資本。繼續採取「拖字訣」,讓川普感受更大的國內連任選舉壓力,進而落選,再來和下一任民主黨總統打交道,才是習近平的上上策。

對川普而言,前幾輪的對中關稅大戰,傷人也自傷,就看誰傷得較輕?誰撐得較久?在川普啟程前往大阪之前,數十家美國大型連鎖企業與科技公司聯名上書,要求他停止美中貿易戰。但是在野的民主黨陣營卻也要求川普絕對不能對中國「雷聲大雨點小」。是以川普暫時對北京「鬆手」也反映出務實的選票考量。

但川普仍是嘴硬,他先說習近平不再是他的好朋友了。接著又對內部信心喊話,強調美國從中國收到的關稅替美國民眾帶來巨大的稅收。他說中國雖然停止購買160億美元的美國農產品,但美國從關稅上讓中國付出更大代價。但根據美國關稅暨邊境管理局的官方數字,美國從兩次向總值2,500億美金的中國輸美產品課徵關稅所帶來的收入,並不夠用於對受損農民的補貼。迄今川普兩次補貼農業州的金額總共為280億美元,而且僅限於農民,不包括其也諸如科技業、醫療產業和製造業。這也是為何後者叫苦連天,決定聯名上書川普的主因。

但中國也不好受。中國官方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的中國經濟成長率為6.2%,創27年來新低。中國雖然有廣大內需市場,但出口至少佔20%,對中國的衝擊不可謂不深。尤有甚者,美中貿易戰的陰影,加上川普的推波助瀾,讓愈來愈多外商和台商決定逃離中國市場,或是移出部分產能。無論有無受到關稅戰影響,許多在中國的傳統製造業者,紛紛開始尋找工資更便宜的東南亞或印度市場。受到運輸成本與工資低廉之便的考量,越南成為最大的受惠者,外資湧入的結果,還造成越南土地價格飆漲。這些發展都是習近平不願見到的事實。

但畢竟中國仍是威權國家,習近平的權力基礎相對穩固。川普明年則有連任選舉的壓力,讓這場貿易戰的延長賽與美國內部政治有著密切的連帶效應。目前川普核心幕僚依然自信時間站在他們這一邊,因為美國經濟情勢良好,失業率屢創新低,而且民主黨黨內初選戰況不明,川普仍具有執政優勢。反觀中國經濟疲弱,危機重重。此外,「制衡中國」已經是美國朝野的主流共識,就算川普在大阪向習近平承諾要放鬆對「華為」的禁令,馬上受到國會跨黨派議員的聯手反制。

川普的國安團隊持續訴求這場貿易戰是為了矯正中國長年來對美國企業的不公平對待,包括中國對智慧財產權的竊取,讓美國每年經濟的損失高達500億美元。美國政界和商界大多認同必須更有效率地要求中國改善這些不公平與不正常的貿易行為,但他們也無法接受川普政府過度美化貿易戰對美國的實際傷害。

尤其年底感恩節和聖誕節將近,美中貿易戰也衝擊製造業。由於中國出口美國產品多數必須被課徵高關稅,如果最後的3,250億美金產品也列入課稅範圍,它將涵蓋筆電與手機零件等民生日常用品,勢必也使民生物價上漲,這些都會讓美國選民「有感」。一旦基層美國民眾也開始感受到經濟上的額外付出,會否發酵成為對川普的選舉反彈,這正是北京的計謀。

這場美中兩強的角力,比的是耐力、時間、談判技巧,以及自我論述的能力。